連日來,記者走訪了位于崗廈以及南山歐洲城等區域的好百年、百安居等傳統家居賣場,發現家居賣場生意并不紅火。雖然不少商家打出較低的折扣,但一些賣場里,商家店員的數量甚至多于消費者。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深圳商報記者在采訪土巴兔、齊家網、美樂樂等新興家裝電商企業時得到的信息顯示,當前的家裝市場的需求并沒有減少,線上電商的生意相當紅火。而由家裝作為入口,家居建材行業也正在經歷轉型,行業面臨著一次大洗牌。
家居賣場越高端越難過
記者走訪了位于香蜜湖、歐洲城片區多個家居賣場,發現前來光顧的顧客并不多,大廳只聽見幾個小孩嬉鬧的聲音。國慶假期,深圳商報記者也曾來過這里,當時有各種橫幅用以促銷,但人氣相差不多。
“這里寸土寸金,而且是個超大的賣場,想想都知道里面的商品不會便宜。論裝修和擺設,都很上檔次。家具價格很貴,動不動就幾千起,有些床或沙發價格都在十幾萬,非常的奢侈。”家住福田的顧客許先生如此說。
一家中式家具賣家的導購告訴記者,一款休閑木質沙發價格在12萬左右,屬于由知名設計師打造的限量款,因此不僅僅是一個家具,還是藝術品。
“這家店里所售賣的昂貴商品,大多數外觀上并不吸引人,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對此類產品一般都不會感興趣,當然年輕人也消費不起這些十幾萬一件的奢侈品。而年輕人恰好是當下家居消費的剛需一族和主力軍。”許先生向記者表示,自己一般會選擇網購,來賣場只是為了尋找自己喜歡的樣式和品牌,而且他肯定會貨比三家。
記者隨后又走訪了位于崗廈的好百年、南山的百安居等建材和裝飾市場,發現人流量同樣較少,一些零零星星的顧客購買意愿也并不強烈。記者看到一個品牌地板的銷售員,為了留住顧客,直白地告知其不要現在購買,十天后有一個廠家直銷的大型促銷活動,價格相對有吸引力,請消費者到時再來比較。
線上家裝市場火熱
與實體店的冷清相比,家裝電商的日子卻過得風生水起,與此同時,家裝電商成為家居產品的重要入口,對家居行業的沖擊開始顯現。尤其今年,各個家居電商平臺逐漸建立,齊家網、土巴兔、美樂樂、家裝e站等品牌,都在強勢攻占消費市場。
記者昨日走訪了位于南山科技園的土巴兔總部,走進其辦公空間,發現這里“人滿為患”,其中洽談室坐滿了前來簽約的裝修顧客。由于場地限制,一些員工的辦公區域也被用來“洽談業務”。而就在同一樓層,土巴兔還自建了建材館和小型的展示廳,以團購品牌建材的方式吸引顧客直接從這一渠道購買。
“以土巴兔為例,僅僅目前,網站一天的接單量就高達3萬6千單,這個數據等同于全國最一流的線下裝修公司三年的接單量。”土巴兔副總裁徐建華向深圳商報記者介紹:相比于線下家居賣場的冷清,整個線上家裝市場近年來呈爆發式增長。不完全統計,家居建材行業的一、二線品牌已經有80%以上進駐電商平臺或自建電商渠道。
一位在美樂樂平臺上銷售美式家具、衛浴產品的網商王剛也告訴記者,去年他開始在網上銷售此類產品,生意比想象中要好很多,究其原因,在他看來一是消費者改變了消費習慣,二是傳統賣場的成本太高,已經淪為網商的“展示廳”。
另一方面,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4年家居電商交易規模達1197億元,較2013年增長了近50%。而到2015年底,我國家居電商銷售規模將達2050億元。家裝板塊作為電商的最后一片藍海,由于起步較晚,線上渠道在整個建材家裝市場所占的比例尚不足10%。
互聯網裝修潛力巨大
在上游樓市整體下行的大背景下,家裝行業未來趨勢是否日趨暗淡?
徐建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對此并不認同。他認為,目前線下賣場的冷清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不可否認的上游房地產行業趨冷帶來的波動性影響,二是懶人經濟的盛行,使得線上電商和線下門店的發展呈此消彼長之勢。
然而分析整個家裝行業不難發現,雖然上游樓市下行,中國的建材家裝市場產值卻逐年升高,2014年建材家居行業整體規模就達到40709億元,大量的新房裝修、舊房改裝需求使得泛家裝市場成為各行業巨頭都在覬覦的大蛋糕。
徐建華對互聯網裝修行業相當看好,他說,從數據對比也能看出互聯網裝修市場的發展前景光明。即使是在資本寒冬,專注于提升用戶體驗、把用戶價值擺在第一位的互聯網裝修企業,依然是資本和市場的寵兒,接下來行業將迎來更殘酷的洗牌,互聯網家裝企業會倒掉一大批,留下來的領導品牌將會重塑這個行業。可以肯定,萬億級的泛家裝市場會誕生BAT這種級別的互聯網巨頭。
他分析稱,由于傳統家裝行業存在的眾多弊病痛點和家裝電商尚不足10%的市場占有率,互聯網裝修存在著巨大的改良和提升的機會。值得一提的是近來備受關注的智能家居產業,也將會成為以互聯網裝修為入口的外延產業。
換句話說,需求仍然存在,變化的只是渠道。東陽日昱紅木家具廠是一家老牌的紅木家具生產廠家,該公司市場部胡斌告訴記者,過去一直依賴賣場出貨,而現在更多的使用一些新的銷售手段和新的渠道。比如他最近和深商e天下網站等媒體合作、廠家直銷的方式,價格雖然比過去下降了4成左右,但最近幾天每天的銷售額都在幾十萬元;實際上是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質量同等的產品,而對于廠商而言,拼的則是誰能夠更快地適應互聯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