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來的還是來了。
在堪稱“地方最嚴保護政策”《木質家具制造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條例的倒逼下,京城家具制造業被迫邁向“外遷”之路。
立足北京、輻射周邊,這些制造廠商習以為常的“天時地利人和”,面臨在“外遷”中所產生的負面因素或許讓其蕩然無存。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講,這一動作無疑是“牽一發動全身”。
外遷到哪里?離京距離、物流成本等系列因素決定了外遷企業如此躊躇不決。而幾十個大小園區拋出的“橄欖枝”,成為一大批欲外遷的北京家具企業極為糾結和頭痛的事。
企業的抉擇:
要看與北京距離的遠近
2015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5年版)》將家具制造業列入“禁止新建和擴建”之列等相關政策相繼公布,北京產業瘦身導向不斷增強,做“減法”已經成為定局。
而隨著青縣與漢沽兩大家具產業園在2015年國慶之際相繼亮相,相傳多年的北京家居制造業搬遷逐漸變成現實。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周邊各種各樣的家具產業園這幾年來如雨后春筍般相繼建立,數量接近十個。行唐有國際家具園、無極有國際建材裝飾城、曹妃甸有木材加工集散和家具制造基地、冀州有家裝工業園區……甚至一些小產業園也借著京城家居產業轉移的這股東風開始招商引資,試圖分得一杯羹。
有北京家具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北京逐步積累的資源優勢、發展前景、距離均成為選擇何地的重要因素,離北京太近,價格高且未來可能面臨新壓力;離北京太遠,不利于發展。
據悉,分布于北京周邊的產業園規模都不是特別小,個別產業園超過了3000多畝地,但是與北京數百公里的距離直接導致了這些產業園難以吸引北京企業。作為把“主戰場”繼續留在北京的家具企業,過高的物流成本使其生產基地超過200公里就變得沒有優勢,于是距離北京只有150公里左右的白溝、青縣、漢沽等產業園成為企業首選地。
而對于外遷企業來講,“走出去”在市場并不景氣的當下,退居市郊選址并非易事。
有業內人士也對此表示,面對繁雜的局勢,必須保有求變的態度和決心。如果想要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最為關鍵的是看清趨勢,并結合自身的定位和優勢,找準轉型的方向。與此同時,要加強與同行的合作共融,帶動整個家具行業走向更高級別的競爭。
雖然說外遷是無奈之舉,但是對家具企業來說也是一次契機,提前做好規劃,根據市場走向而定,才會在市場上走得更長久。
漢沽和青縣:
更是贏在“集聚”規劃上
當在京家具制造企業外遷成“常態”之勢時,外遷選擇何處,這確實考驗企業負責人的智慧。
轉移大潮不可逆轉,但大部分企業遲遲沒有立即上馬,除了自身資金不足外,很大一部分企業的疑慮主要是對各個產業園的承諾能否兌現表示懷疑:眾多產業園的出現,到底搬到哪里才靠譜呢?
有專家表示,本次產業轉移,不同于簡單的搬遷。無論是廠房的建設、環保設施的配置、生活空間的布局都得考慮周詳。單是建設水性漆生產車間、除塵設備、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就將耗資3—4千萬元,顯然這對于小企業來講都難以承受。
據了解,在2014年7月北京家具行業協會宣布與唐山蘆臺經濟開發區簽約,建設家居產業園,但經過一年時間的運作,因為沒有能夠爭取到當初政府承諾的政策支持只好被迫放棄。相反,漢沽卻對北京家具制造業的轉移相當支持,不僅給予了一期2000畝土地支持,而且給予了4000畝預留土地,讓企業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漢沽和青縣采用產業集群模式,則是解決了企業長期發展的問題。一家企業太孤單,眾多企業在一起,能夠相互扶持、相互帶動,并可以節省管理、物流、配套等成本。家具產業園的聚集模式,可以是讓家具企業集中進行采購、物流等聯合模式,從而降低各種成本,達到“多贏”局面。
而反觀一些大大小小的產業園,因為缺少統一規劃和管理,往往只是概念炒作,或者打擦邊球為地方政府政績加分,根本無法落到實處,更沒有長期發展的可靠性。這些產業園要么雷聲大、雨點小,要么概念炒作一番后無疾而終,難以修成正果。
外遷“常態化”:
應避免的政策隱憂
政策支持是否到位,這是企業選擇入駐園區的第一要素。而這有著雙重效應:短期來講,這可能是企業入駐的最大吸引力;長期來講,其又是入駐企業能否持久發展的最大隱憂。
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回歸到土地使用上來。
土地出讓收益作為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國家對此收支管理正日趨嚴格。我國現階段國有土地出讓金大致分為征地和拆遷補償支出、土地開發支出、支農支出、城市建設支出以及其他支出五個部分。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每三年便會對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333個地級市、2862個縣的土地基準地價進行調整,而土地基準價調整后所帶來的隱患卻是無法估量的。
另外,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為了短期內吸引投資人的資金和關注,會在國有土地的出讓價格上通過先征后返的模式承諾給投資人。倘若一些地方的土地出讓金價格低于基準地價,政府換屆后便會成為遺留問題,一旦新任領導“翻臉”,認為以前簽署的協議違規,不再兌現承諾,企業將承受的損失就難以想象。一些企業只顧眼前投資費用的低廉,而往往忽視低廉背后存在的巨大隱患,難免會吃大虧。
與青縣沿海產業轉移示范基地招拍掛完成半年即可辦理國有土地使用證不同的是,很多產業園區在這方面得到的僅僅是當地政府的一張“空頭支票”。沒有土地證對于一個集群性的產業園來說無異于沒有使用權限,一旦企業因為稅收等問題與當地政府產生矛盾,政府下令你搬遷,企業就將遭遇滅頂之災。
有專家指出,“靠平臺不靠政策優惠”應該成為產業園建立的基本準則,也是企業在遷移過程中必須認真甄別的。在這場政策倒逼的產業轉移大潮中,僅僅看到地方政府提供的看似華麗的政策外衣,而忽略其中巨大風險的話,企業可能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