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不知不覺間,“洋家具”成了家居行業的“熱銷貨”,隨著國人對“洋家具”的熱捧,其在家居市場上逐漸泛濫成災。然而,相對于真正的洋品牌,目前在國內銷售的“洋家具”身份可謂五花八門,眾多山寨“洋家具”日漸充斥市場?!疤煜挛跷?,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之所以“洋家具”會被山寨,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山寨背后的龐大的經濟利益。那么這些山寨“洋家具”究竟是如何獲利的呢?一般包括以下三種情況。
洋家具的銷售當然少不了國內代理商的鼎力支持,但部分國內不法代理商在利益的驅使下采用“邊代理邊仿制”的方式牟利。業內人士舉例稱,代理商主動仿冒自己代理品牌產品的現象是有的。有些人先在國外找幾個品牌做代理,也會時常訂少量的貨,但同時也在國內尋找工廠將好賣的貨進行高仿。還有的將高仿的產品放置展廳當正品銷售,或者察言觀色,以試探的方式推薦給有購買欲望卻嫌正品價格太貴的消費者。
有消費者幾年前在一家看上去挺高檔的家居獨立店買了套意大利進口臥室家具,雖然價值十幾萬元,但由于夫妻二人都很喜歡,再加上穿戴一身名牌的店主多次邀約他們到店里做客,并且每次都送上精致的隨手禮,所以兩人最終決定出手。但是,幾年后機緣巧合下,消費者才知道,原來自己家里的這套心愛的洋家具只是“仿得很真”的假貨。
此類代理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謹慎的,而這類高仿產品質量一般也不會太差。只不過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用各種高仿的“爆款”賺取高額利潤,嚴重侵害了原生產商的利益。
套上“洋外衣”,賺品牌的錢
如果花大價錢買回家的“洋家具”,無論品牌還是產地都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制造”,這就比較尷尬了。
就拿數年前甚囂塵上的“達芬奇”進口家具來說,東莞生產,意大利貼牌賣出,3萬元收購,30萬元賣出。達芬奇家居在賺取10倍暴利之外,卻挑戰了所有消費者的智商。為了換取報關票據,達芬奇從東莞采購家具后,將其直接運送到深圳港口,然后出口意大利。在意大利港口貨場作短暫停留后,再轉運到上海入關。這套看似多余而復雜的程序,卻能為家具換回一個國際身份。
而當今的山寨洋家具“山寨”起來則更加肆無忌憚,很多都只強調外國進口的噱頭,卻連報關單都無法提供。一些商家在宣傳時打擦邊球,比如標注“采用德國工藝”、“源于意大利設計”等。現今很多國內品牌注冊的商標都很有“洋品牌”的調調,乍一看還以為是外國品牌。雖然并沒有刻意要做山寨洋家具的行為,但是讓消費者混淆的意圖顯而易見。
無品牌小作坊,賺成本的錢
相比以上兩種情況,無品牌小作坊的“山寨”行為則更加讓人擔憂。因為它們的利益點在于產品的材料成本。為了在材料上節省各種成本,它們往往會無所不用其極,選用最差的材質進行生產,而模仿的工藝也極為低劣。
令人震驚的是,某些“山寨”小作坊也開始產業化生產,在他們的作坊里擁有眾多大牌家具產品的圖片,還會時時更新,只要看中哪件,老板便會立即幫你下單生產。整個過程一條龍完成,實現了“一站式服務”。
總體來看,山寨“洋家具”的泛濫源于高額利潤回報的刺激。而相關監管部門的監督審查未必能夠面面俱到的現實也給了山寨洋家具生存的可能。從原材料到設計再到品牌價值的巧取豪奪使得山寨“洋家具”從生產到銷售都有利可圖,屢禁不止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作為家居圈內的一員,有一點小編實在無法理解。那就是為何時隔這么多年,國內消費者對于“洋品牌”依然十分艷羨與癡迷?在我國出口成為常態的今天,從海外進口“洋家具”的成本事實上并不高,而其產品價格也不算非常昂貴,進口“洋家具”銷售早已不是很難實現的問題。消費者在追逐洋品牌的同時是否可以更加理智一些,不要為了炫耀而盲目消費,更不要為了省錢而購買有明知有貓膩的廉價“洋家具”。
編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