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業產業誠信聯盟主席團成員合影留念
文/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課題組 王滿 李志偉 邵嵐 李廣龍
隨著人們消費層次不斷提升,可再生、可降解、綠色健康的林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需求持續迅速增長,林產品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2013年,我國包括木漿造紙、木本糧油、種苗花卉、生物質能源、木竹產品加工、林下經濟等在內的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4.73萬億元,約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6.5%,并且連續10年增長率在20%以上。但是,由于林業產業行業準入門檻低、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機制,在鮮花和掌聲背后,被貼上不誠信標簽、侵害消費者利益的案件仍時有發生。
縱觀這些事件,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個別缺乏誠信經營的企業給整個林業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應該清楚地看到在整個林業行業里還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以及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及缺失。為確保林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盡快確立中國林業產業誠信體系、提升林業企業信用水平已到了時不我待的時候。
失信是中國林業產業發展的絆腳石
預計到2020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將在現基礎上再翻一番,達到10萬億元。中國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農民增收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檢視現實社會生活,由于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不完善,加上林業行業準入門檻低,缺乏有效的市場監管機制,大量存在著政府誠信缺失、企業誠信缺失和個人誠信缺失等不誠信現象,尤其是近年來一些林業企業為經濟利益所驅使,在產品信用、商業信用、金融信用上,制造了制假售假、虛假宣傳、商業欺詐、逃債騙貸等一系列事件,由于這些企業沒有及時得到失信懲罰規范,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影響,極大地影響了林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誠信缺失已成為我國林業產業發展中突出的“軟肋”,給我國林業產業健康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不可否認,中國林業行業發展正在面臨誠信缺失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沖擊和考驗。林產品以其綠色健康等特點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喜愛,但個別林業企業制造了一系列“貓膩茶油”“毒地板”“名不副實紅木家具”等誠信缺失事件,導致消費者對林產品失望,甚至引發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誠信缺失的代價是巨大的,它像毒瘤一樣侵蝕著林業行業的發展,嚴重時還會出現失信者取代守信者的逆淘汰現象,敗壞已成型的良好商業風氣和市場環境,將嚴重影響整個林業行業健康發展。
誠信缺失的“示范效應”扭曲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誠信缺失會造成交易主體不被對方信任,限制交易主體自身發展,為防范交易風險被迫增加交易成本。誠信缺失的“示范效應”主要表現是:失信行為最初只是表現在很少一部分市場參與者身上,但如果失信行為沒有得到及時的懲罰,那些守信者就會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從而出現失信行為。若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認同了這一理念,誠信缺失就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整個林業產業市場經濟秩序就會扭曲,誠信鏈條就會發生中斷和損害,市場機制和市場經濟規則就會受到破壞。
失信事件何以屢禁不止
誠信缺失事件頻頻出現,不僅加大社會的運行成本,還易引發整個社會的信任危機,擾亂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嚴重時甚至危害社會的安定。到底什么是造成誠信缺失的原因呢?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誠信缺失的最大動因。當下,一些不法企業,為了追求利益,寧愿冒著被坐牢、被殺頭的風險也要追逐資本。馬克思在評論資本家時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它就保證被到處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由此可見,貝爾地板以“木制建材下鄉”為名的變相促銷、達芬奇天價家具涉嫌商業欺詐,以及安信“毒地板”事件等等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缺乏相應的監管和法律法規是誠信缺失的直接原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把工作重心轉入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但不可否認,我國現行的一系列法規及一系列政策還有待完善。這個“有待完善”就形成了經濟政策與法規缺位的灰色地帶。目前,我國的經濟政策及其法律法規,包括林業政策、法規大多都是依據和參照其他經濟發達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來制定的。由此而制定、頒布的中國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打破了中國“父債子還”的傳統經濟理念,導致一批企業通過“惡意貸款”,實現了“一夜暴富”的現實,誤導人們冒著風險去嘗試“人不得外財不富,馬不吃夜草不肥”的誠信缺失的邪惡理念。眾所周知,法律制度是通過界定人們的利益、權限和責任及事后仲裁和懲罰機制的設立,來實現社會誠信的供給。在契約社會,盡管經濟生活中存在信息不對稱,但信用制度使外部性、風險性和交易成本所引起收入的潛在增加內在化,人們失信的動機大大降低,守信用的動機得到激勵。一旦缺乏監管,人的機會主義就會占據上風,違約的行為就在所難免,畢竟在法律不健全的情況下,違約受到法律制裁的可能性相對較小,相比之下違約的收益更大。
工商管理職能缺失引發了“蝴蝶效應”。當下,由于工商管理部門在對企業行使注冊登記管理職能的過程中,只管注冊,不管其他,且缺乏對企業真實經營狀況的有效管控,導致少數“賒欠”別人款物的誠信缺失企業,暗中轉移資產,另立“門戶”,剩下一個空殼,只等待工商管理部門將其注銷了事。部門職能管理的缺失容易導致誠信經營的企業面對這種不誠信企業運作行為,在自覺與不自覺中向他們學習,從而形成了一個誠信缺失的“蝴蝶效應”。
除了現實原因,也有歷史根源,落后的傳統思想文化的消極影響扭曲了誠信意識。細讀《論語》,可從中得到23次有關“信”的論述。然而20世紀初大行其道的“走與西方建立大一統‘新世界’”的謬論,以及20世紀中期發生的那場文化大革命和當下一些媚外的文化精英或專家全盤否定中華文化的不當言行,都不同程度地對中國傳統文化誠信體系帶來了顛覆與毀滅性打擊。在之后歷次文化變革中,有相當一批到歐美鍍金歸來的所謂國之精英始終把民族文化誠信傳統視為“洪水猛獸”、為“糟粕”、為“冬烘”,使其始終處于被打壓的狀態。不破不立,他們破了,卻沒有找到立的方略。自然,民族文化誠信缺失也就成了社會誠信缺失的重要根源。
全方位構筑中國林業產業誠信體系
誠信雖然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的市場和利潤,但它是一種隱形資源,是產業經濟發展的一種無形的推動力,對中國林業產業的長遠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中國林業產業誠信建設刻不容緩。但建立中國林業誠信體系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須依靠全社會長期不懈地努力,把與誠信建設有關的政策、文化、制度等資源有機整合起來,才能到達預期目的。
目前,我國還沒有關于林業產業誠信的法律法規,因此需要盡快彌補這一空白,建立和完善誠信法律法規,使林業產業誠信信息征集、查詢、應用、互聯互通、誠信信息安全和主體權益保護等有法可依,通過制度化手段為誠信體系建設保駕護航;同時,還應建立相應的林業產業誠信信息分類管理制度,按照林業產業誠信信息的屬性,結合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依法推進林業產業誠信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開等環節的分類管理,可有效減少販賣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行為。在社會上廣泛推廣使用林業產業統一社會誠信代碼,通過建立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誠信代碼制度,形成整個社會對林業企業誠信經營的全方位監督,利于林業企業自覺規范經營。除此之外,為了保障林業產業誠信體系各系統協調運行,有必要建立完善林業產業誠信體系運行機制。通過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構建林業產業行業黑名單制度和市場退出機制,完善林業產業社會輿論監督機制,建立失信行為有獎舉報制度,以實現林業企業誠信經營的規范化、制度化,確保失信者受到懲戒,守信者得到表彰。
培育和規范中國林業產業誠信服務市場和中國林業誠信體系的建設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只有誠信服務市場發育完善了,中國林業誠信體系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推進誠信服務市場發展,一是要抓好林業產業誠信評級工作,培育與發展好我國林業產業評級機構,規范發展林業產業誠信評級市場,鼓勵我國林業產業評級機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和制定國際標準,加強與其他國家誠信評級機構的協調和合作,增強我國林業產業評級機構的國際影響力。二是要拓展林業產業誠信服務產品應用范圍,加大林業產業誠信服務產品在社會治理和市場交易中的應用。鼓勵林業產業誠信服務產品開發和創新,推動誠信保險、誠信擔保、商業保理、履約擔保、誠信管理咨詢及培訓等誠信服務業務發展。三是要明確林業產業政務誠信信息的開放分類和基本目錄,有序擴大林業產業政務誠信信息對社會的開放,優化林業產業誠信調查、誠信評級和誠信管理等行業的發展環境。四是要根據林業產業誠信服務市場、機構業務的不同特點,依法實施分類監管,完善監管制度,明確監管職責,切實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建立林業產業誠信服務機構準入與退出機制,實現從業資格認定的公開透明,進一步完善誠信服務業務規范,促進誠信服務業健康發展。五是要推動林業產業誠信服務機構完善法人治理,強化林業產業誠信服務機構內部控制,完善約束機制,提升林業產業誠信服務質量。六是要確立林業產業誠信服務機構行為準則,加強規范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堅持公正性和獨立性,提升公信力,同時鼓勵各類林業產業誠信服務機構設立首席誠信監督官,加強自身誠信管理。
誠信文化有利于促進林業企業誠信自律。在中國,傳統誠信觀已難以適應今天飛速發展的時代,要發揮社會信用體系的強大功能和現代誠信觀的輿論作用,就必須要從思想上廓清人們的認識誤區,確立義利并重的現代誠信價值理念。林業產業的誠信建設需要正確的輿論引導,要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教育,在全社會進行誠實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社會對誠信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還要從政府、企業、社會、消費者等多方位進行立體式的誠信文化建設,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良好氛圍,使誠信真正地滲透到每個務林人的各個層面,促使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為其行動理念,實現林業產業誠信的自律化。
“信息化”必將助推誠信企業發展壯大
2012年以來,中國林業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有關加快誠信體系建設指示精神,在林業產業界有條不紊地推進誠信工作。2012年6月,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秘書處發起并組織成立了中國林業產業誠信聯盟。目前共有240多家涵蓋一、二、三產業的林業企業加入了誠信聯盟;組織福建永安、福建金森、生活家、圣象、大自然家居、康欣新材料、大衛等企業,在北京、上海、鄭州、三明等地開展“誠信中國行”推廣活動;發起、組織起草了《中國林業產業誠信體系》《中國林業產業行業誠信標準》《中國林業產業5A級誠信企業評定規程》《中國林業產業誠信企業品牌評定、品牌標識使用規程》等行業誠信體系、標準和規程,使林業產業誠信工作走入規范化、標準化。
未來,中國林業產業誠信聯盟將利用信息化系統的支撐和管理,建設中國林業產業誠信企業征信體系平臺、信息大數據平臺、品牌管理推廣平臺、交流合作平臺,把政策和行業標準等體系指標固化成可以操作的流程,使林業產業逐步形成一套完善而又統一的品牌管理、信用管理和產品管理機制。四個林業產業信息平臺建成投入使用后,可向全社會提供跨部門、跨區域的信用信息服務,也將會使誠信守法、信用良好的企業脫穎而出,而有各種不良記錄的企業將得到曝光。平臺的建設與使用不僅是企業對企業之間的“擇優”和“汰劣”的過程,還有助于推動整個林業行業誠信度的提高。
其中,中國林業產業誠信企業征信體系平臺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使企業獲取更大的授信額度、更優質的銀行金融服務。該平臺還可以及時掌握行業動態以及政策信息,擇優選擇企業進行重點扶持,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同時加大業內的公信程度,吸引更多優質企業。
中國林業產業誠信企業信息大數據平臺,能夠打通林業產業誠信企業數據孤島,實現企業數據互通互聯、資源共享,實現數據統一管理,能夠全面了解掌握誠信企業統計分析結果。對所有入庫的誠信企業進行規模分區、區域分布、智能檢索、數據分析、動態監測跟蹤,并且還可以進行征信分析,對誠信企業設定征信指標,反應企業的信用指數、信用評級,為金融機構提供參考;同時,還能集合林業體系內企業共同需求,整合行業普遍采用的生產運行系統及財務金融系統數據,共建林業產業信用平臺。按照“循序漸進,急用先行”的原則,優先構建征信系統,授信系統,大數據分析系統,銀行對接系統等等,幫助林業產業“用數據,換資金”,積極開展產業鏈融資,吸引金融機構關注力,推進全行業產融結合。
中國林業產業誠信企業品牌管理推廣平臺,主要幫助企業進行品牌管理和推廣。該平臺參考個人護照管理模式,借助RFID技術,將向林業產業誠信體系認證的企業發放品牌認證標簽,作為防偽及溯源的唯一標準;借助一次性使用的RFID標簽技術,將林業企業誠信體系認證與認證企業產品緊密聯系在一起。該平臺還可將誠信企業作為典范,以國際標準或國內標準為準則,經國際或國內林業相關標準認證貼標的產品作為主體,打造林業產業品牌,宣傳誠信企業,推廣誠信企業認證產品。同時,利用報紙、雜志、電視、自建網絡等平臺為林業誠信體系建設提供宣傳推廣保障,通過發布在互聯網、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的林業產業認證和防偽溯源系統接口,使得社會消費者可以隨時掌握認證企業的品牌發展和產品信息,并得到持續的誠信保障。
中國林業產業誠信企業信息交流合作平臺,主要功能是信息發布和電子商務。通過林業產業指數發布、林業誠信工作白皮書、林業誠信企業風采錄、誠信企業表彰等途徑,建立健全誠信信息發布機制,加強中國林業產業誠信區域信息交流與合作;同時引入電子商務技術,打造林業產業誠信產品B2C電子交易推廣平臺,進行誠信企業品牌產品的推廣及交易,實現誠信企業需求及信息的及時發布,滿足供需兩個市場的需求。不僅如此,該平臺還可以成為行業內高端產品的展廳和主要賣場,結合跨境電子商務的應用,推薦精品產業產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