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大數據時代,沒有企業可以對它的到來視而不見。
機會與挑戰,未知與未來,都藏在這場已經開始、正在進行、還將繼續高歌的新技術革命浪潮中了……
那么,在浪潮中搏擊,一家企業首先要打造的是什么?
6月25日,890新商學企投中國行走進北京。芮邦投資董事長、原華為首席戰略官芮斌,企投會院長卓立,企投會會員、智唐科技創始人朱壘磊,企投會會員、山東格瑞德集團副總裁王志軍,從思考邏輯到方法論,從企業文化建設到戰略實施等多個維度,與大家探討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機會與挑戰。
戰略的意義是什么?是提供方向和牽引,而非精度。
戰略,是從公司內部的組織和文化中長出來的。戰略落地,是組織文化與戰略相互作用的過程。
因此,我認為,一個好的“戰略觀”遠比一個好戰略更重要。
同時戰略也強調實踐性、時效性、成長性。在不同的階段、情況和時間里,戰略都是在不斷變化和延展的。
在多年研究戰略的過程中,我還發現,戰略本身也是需要戰略的。
戰略的戰略又是什么?
用數學思維來解釋,如果說戰略是業務的導數,那戰略的導數是什么?是企業底層核心不變的東西——文化和價值觀。
在外部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文化建設能為戰略正確提供底層保障。換句話說,只有在企業文化導向正確、組織建設得力的情況下,業務才能走向成功。即,文化決定戰略,戰略決定業務。
華為從to B業務成功轉型到to C,就是由文化內生力量引發的變革,包括它的起源、思考邏輯和布局規劃。
首先,從起源說起。比如華為,最初的定位是圍繞電信運營商提供產品,而不是面向消費者。直到2011年的“三亞會議”,最終明確了三個終端的面向——面向消費者、面向中高端、面向開放渠道。轉型后,便開始對標蘋果公司,實施中高端產品的雙品牌策略。
第二,思考邏輯。華為的終端業務核心原則是:為用戶創造極至體驗和價值的同時,利潤最大化。畢竟,一個公司如果沒有足夠優質的產品是無法存活的,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利潤,也是無法續存的,更不用談持續研發產品為用戶創造價值。
商業的本質是獲利,這是每一個企業必須遵循的規律。因此,華為瞄準終極目標調整戰略,以利潤為導向精準定位,而不是盲目擴大規模,從某種程度上說,是思考邏輯的勝利。
第三,整體布局和規劃。看清趨勢是最關鍵的一點。
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一個拐點、一次機會,都有可能帶來新的趨勢。從1G的摩托多拉到2G的愛立信和諾基亞、3G的三星和蘋果和現在4G的小米。無論是在3G、4G,還是5G的轉型期,能敏銳地嗅到機會拐點的企業,最后可以形成全新的智慧生態,并在市場中獲利。
除了華為,小米也有生態的概念。智慧生態其實是整個終端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它把物和物連在一起,并借助技術形成一個邏輯的系統。
同理,我們將這樣的故事推理到其他行業,比如說汽車行業。三五年前,如果有人說中國的汽車產業有可能會超越德國、日本、美國,大家會覺那是癡人說夢。但今天說起新能源車,中國的很多企業已經在這條賽道上彎道超車了,這就是技術的拐點。
數字化來臨的時候,它不分行業、不分地域給我們賦能,一旦我們順應趨勢抓住了技術的拐點,就有可能抓住彎道超車的機會。這就需要我們回歸戰略的本源:從方向上去聚焦,在道路上去做選擇,在資源上去做匹配。一邊找機會點,一邊找控制點。
現在,從聚焦做好產品到用戶經營、從用戶經營走向生態的這三步變化,就是我們的戰略選擇。
在企投眾論環節,企投會院長卓立與智唐科技創始人朱壘磊、山東格瑞德集團副總裁王志軍等制造業和產業智能領域的優秀企業家,圍繞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施路徑作了進一步探討。
當問到企業為什么一定要數字化時,芮斌表示,所有的企業都必然要步入到“自然淘汰”的大環境中的,因為未來每個企業都只有數字化,才能在大數據時代下的多變市場中繼續生存。哪怕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脫胎換骨”成為如華為這樣的存在,但也是可以在轉型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位置。
當談到如何提升小微企業的數據價值時,芮斌回答道:大家是否知道“梅特卡夫定律”?這個定律就是網絡價值與節點數的平方是成正比的。我們不要單純地以數據的量來衡量數據價值,而要看數據能不能并到更大網絡中并成為其中一部分。
我們要做的,是將自身有限的數據信息與無限的數據、無限的節點連在一起,這樣才會放大我們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如果說4G時代是人和人的連接,那么5G時代就是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節點的增加將會帶來價值一萬倍的放大。未來應該是“信息與信息”的連接,其價值放大的倍數也會是一萬倍。
當談到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存在的難題這個話題時,朱壘磊表示,在信息化的基礎上,我認為企業數字化驅動是朝著智能化方向發展的。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中小企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是:在信息化比較完善的基礎上,該如何進入智能化的進程?因為這是個周期長、投入重,還需要各部門各環節打通和協作的事情,這些前期條件都可能會阻礙一些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
要破除這些梗阻,我個人認為可以從智能入手。譬如增加一些目前已推廣的藍領機器人到崗位上,比如能進行自動駕駛、貨柜搬運等簡單動作的機器人。
隨著企業的需求加大,我們可以逐漸加入白領機器人,比如能做中低端流程型、事務型工作的機器人。當然,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最好還能找到經濟實惠的方案。
王志軍結合自身企業業務分享了關于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感受。他表示,2013年他就提出了“三化制度”,這可以理解為企業管理的信息化、產品的智能化和生產的自動化。
眾所周知,信息化是數字化的基礎,通過信息化的建設和流程的重建,減負不必要的溝通,提高整體效率之后還能有章可查。產品的智能化,簡單說來,就是產出的產品要能夠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比如說,做暖通,產出的產品,應該是“人到家,新風系統自動打開;人走后,系統會自動關閉”。
文 / 巴九靈
編輯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