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大生產,生產能力迅速擴張,令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制造業的基地。也使中國的基本生活水平達到了相當高的高度,并向以中產階級為主流的小康社會迅速邁進。此時,中國也在從生產制造為主的國家向財富型國家轉變。
人類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創造價值。在農業社會里,一切不能吃、穿、住、行的產品都沒有價值,因此只有創造產品的生產活動才有價值。這種狹隘的價值觀在世界近代史以前一直占著主流。
但從工業革命以后,工業和農業的機械化極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生產能力,人們基本生活所需的有型產品供應已經不成問題,造成生產能力過剩,中國的現狀就是如此。
當然這并非說傳統的生產不需要了,因為這些生產仍然是基本的,但今后中國經濟價值增量不會再來自于傳統意義上的物質生產。而來自于醫療健康、文化藝術、休閑生活、教育培訓及金融交易、財富投資管理等“服務型”產業。
從有型產品生產的社會向無型的服務型社會轉變,首先要改變人的觀念。
在基本上解決了物質需求以后的今天,以金融服務為例,消費者自然會把注意力轉向退休養老、天災人禍、疾病等未來需求及意外風險的規避上。此時,金融保險、養老基金、投資基金、理財產品、消費信貸等各種金融交易服務等,這些為社會、大眾的生活過得更安全、更自由的金融服務就會有更大的需求,人們也更愿意為這些金融服務付費。這些金融活動都不生產有型產品,但是在后工業社會里,這些無型產品比有型產品更有價值。
再以文化藝術為例,生產瓷磚行業產能大量過剩,但是有水平的藝術陶瓷卻是稀缺資源。由陶瓷元素混搭組成的休閑生活方式也是稀缺資源,而且價值更大。當然這就需要從以產品為主的產業鏈向跨界的價值鏈轉變。
縱觀陶瓷行業現狀,已有一些陶瓷職業經理人進入金融行業。一些有遠見的陶瓷企業,早已開始了空間解決方案之旅。但是制造業和金融行業融合的卻不多,要知道沒有金融產業的支持,企業是走不遠的。
馬云以及喬布斯的崛起都是由于金融產業的支持,馬云甚至本身參與金融產業,而金融產業的本質就是出賣未來的信用產業,這就引發了傳統制造業的思考,我們的企業是什么?是注重快速盈利還是長遠生存發展。只有后者才能得到金融的支持,甚至成為馬云這樣的產業金融化之類的企業。
歸根結底,企業的命運是掌握在自身手中的。如果只是短期行為,那么無論如何“轉型”都是沒有出路的,只有真誠地服務消費者,企業才有長期生存發展的機會。
編輯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