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購買力一直都在,就看商家自己有沒有本事拿到最好的資源。”家具經銷商決定擴張或收縮經營規模,判斷標準是什么?
“絕不主動冒險,但只要有機會,就力爭上游”,這是部分家具經銷商當下的心聲。
轉眼已是四季度,家具經銷商的營銷頻率明顯加速。常年沉浸家具行業,已形成固定思維,那就是“最后一季的沖刺關乎全年業績,甚至影響到來年的經營。”而經銷商所談的“經營”,無非就是繼續擴張、保持現狀,或者是規模收縮。
從走訪情況來看,家居經銷商的經營調整,判斷的依據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簡單。
想擴張?真不是自己說了算
走訪之前,想的是只要經銷商今年發展勢頭好,明年擴張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走訪一圈后,得出的結論卻是:“家具經銷商逆勢擴張也好,順勢而為也罷,做決定的是自己,仰仗的主要是外力,賣場和品牌是決定因素。”
為何這么說,還是經銷商自己的感受最貼合市場。
在經銷商看來,商家自己“跑馬圈地”的時代已是一去不復返了,誰都知道過去那種“代理一個品牌,開個店,然后生意源源不斷,只需輕松掙錢”的情形已經不復存在了。
家居經銷商決定擴張或收縮經營規模,判斷標準是什么?
所以,就算今年掙到錢,也不能成為明年擴張的理由。而如果持續虧損,且“翻盤無望”,那么收縮甚至退出都是有可能的。
相比較收縮經營規模,在經銷商眼中,擴張規模就要復雜多了。在經銷商看來,現在的擴張無非是主動擴張和被動擴張兩種。
所謂主動擴張,按照經銷商的看法,就是手握優勢資源,最適合主動出擊。
有經銷商表示,“比如說賣場位置,不管是連鎖賣場還是地方賣場,生意好的賣場抑或是生意一般的賣場,只要是好的位置,生意就很難差。如果自己有機會拿到好的位置,實在找不到理由不去擴張。”
對于家具品牌,情況亦是如此。能拿到暢銷的品牌,擴張也是必然的。
因為市場競爭加劇,“現在品牌對于經銷商的爭奪比以前激烈。遇到好的品牌,經銷商也是相當重視。如果經銷商能夠拿到好的品牌資源,在市場競爭中勝出的可能性大增。為此進行擴張無疑很值得。”
而被動擴張,則需承擔一定風險。
還是以品牌為例,對于經銷商而言,拿到好的品牌,固然值得高興,但并非無憂。
廠家也很現實,如果品牌自身實力強勁,對于經銷商的話語權就會變強。這個時候,經營能力一般、擴張意愿不足的經銷商,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這時經銷商就比較被動。考慮到市場培育時間,經銷商往往都會選擇“以時間換空間”,先擴張,滿足和廠家的持續合作條件,等到布局完成,再達成市場預期目標。
家居經銷商決定擴張或收縮經營規模,判斷標準是什么?
這兩類有擴張意愿
“生意難做,那只是明面上的話。賣場租金年年漲,從上游制造成本,到終端經營成本,最終都是要落到商家的肩上,牢騷幾句太正常了。”
在經銷商看來,“只要是經營時間超過一定期限的,誰也不愿意輕易退出家具行業。即使品牌更換率高,那也是商家自己圈子內的品牌互換,真正退出的有限。”實際上,除了新手,此前退出行業的一大批經銷商,多數都屬于套利走人的那種。
而根據商家的判斷,目前多數人會維持現狀,最多調整一下品牌。
對于那些手握優勢資源的經銷商,更傾向于繼續擴張。出乎意料的是,雖然定制家居在快速增長,但集中度也更明顯,經銷商更偏謹慎。相比較而言,很多看似傳統的細分家具市場也蘊含不少機會。
比如北歐簡約。“說白了,北歐簡約主打的就是剛需,客單價不如那些高端實木或者歐美風格家居,但勝在市場空間大。從明年開始,很多新小區都逐步進入交付期,這也是品牌的機會。”
兒童家居領域情況同樣如此。兒童家居市場這些年基本都在穩步增長,而且與多數家居品類不同,只要產品品質過關,價格往往都是次要考慮因素。所以只要經營得當,一旦打開口碑,表現都不會差。
不僅如此,在經銷商看來,兒童家居領域現在也出現了細分,那就是嬰童家具,“簡單的嬰兒床,價格動輒2000+,乳膠床墊3000+,這種客單價和利潤,甚至比一般的成人家居更厲害。不僅如此,嬰童家具店適用范圍更廣,店面都能開到Shopping Mall。”
當然,不管是北歐簡約還是兒童家居,真要考慮擴張,還是參照上述標準,是否能拿到好的品牌和位置。“說白了,購買力一直都在,就看商家自己有沒有本事拿到最好的資源。”
編輯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