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結構不適合高層
在歐洲,好像最高的木結構建筑是倫敦的一個9層高的公寓樓。除了地基部分(好像還包括1層)之外,剩下的均為木結構。木結構部分的建造速度也是非常快的,4個工人我記得是用了1個星期搭建好的。其實和國內很多早先的居民公寓(多為6層)相比,9層已經是比較高了。從BBC報道來看,在歐洲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木結構建筑出現,而且是“高層建筑”(也就是這個9層高度左右)。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歐洲很少有我們認為的高層建筑,一般這樣的建筑都會成為地標性建筑,普通的居住用建筑一般都是磚房,也有一些都鐸式木建筑,在倫敦高一些的有五六層,在其他小城小鎮大部分只有兩層左右。
2。成本上也不如混凝土建筑經濟
混凝土看起來是水泥,但是里面大部分的材料其實是碎石塊,這個可以就地取材,價格低廉。但是好的木料價格昂貴,生長周期長。
3。外形上不如混凝土可塑
這個很容易理解,混凝土通過模具來澆注制造,因此可以很輕易地控制并得到建筑師想要的外形。而木結構建筑做到這一點就比較困難。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建筑為框架結構,雖然自古以來梁柱斗拱都在慢慢變化,比如漢代沉穩古樸,而明清就優雅輕盈。但是相較于現代的大褲衩和鳥巢,就只能說是千篇一律了。
4.空間
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在空間上有限制,這個的確。但是對比同時期歐洲的磚石建筑,中國的傳統木建筑在openspace方面可以說是世界領先的,看看天壇,其實內部并不是密密麻麻的柱列林立。
5.氣候環境
南方早年木建多,北方因為氣候原因不使用木結構。不知道這個早年是指什么時候。中國的傳統的建筑就是木建筑,不論南北。南方溫暖所以傳統的木建筑里墻壁較少,而北方的建筑雖然看起來是磚墻瓦頂,但是這些墻并不起到支撐作用,都是隔斷墻,因此歸根結底還是木結構建筑。
6.生命周期短
木料在古代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面臨著蟲蛀發霉的威脅,在潮濕的環境下木材含水量上升那么性能會大大減弱,而且在長期的承重下木材會發生用久形變并在表面出現裂紋。中國的傳統文化區別于西方,并不追求永恒,所以選用木料造屋,時時需要修繕,并且這樣的房屋會根據主人的興旺而興旺,衰落而破敗。現在在木結構建筑的木料上,有各種防潮防蛀的涂層或者浸泡處理的技術。即使在沒有這些技術的時代,歐洲很多大教堂的屋頂也是由內部巨大的木結構支撐的,并且有很多都是有幾百年的歷史的。其實處理的好的話,木建筑雖然沒有石料建筑壽命長,但是用個一兩百年也不是不可能,畢竟現在大家買房產權也只有70年。
編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