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將用3D打印機建造房子”、“萬科未來40%的員工是機器人”……王石描繪的這些智能時代的預言正在逐步成為現實。10月16日,萬科首款智能硬件產品“可鄰”正式投放市場。“可鄰”是一款掛墻式的新風除霾機,尺寸僅普通抽屜大小,功能上結合了傳統的新風系統和家用空氣凈化器。目前,1000臺產品準備分批次在萬科內部十個城市進行推廣,并對外限量預售,市場最低售價在1000元以內。
這是萬科首次將技術類創新成果推向市場。據了解,除新風除霾機之外,萬科還開發了凈水器、觸控開關、智能機器人等產品。技術創新市場化正在成為一項新的業務,最終目標是由智能硬件的單品逐步向集成化的智能家居方向輻射。
王石曾在7月舉行的外灘國際金融峰會上表示,萬科向技術轉型是一個必然趨勢。“萬科這么多年來搞住宅產業化,搞綠色建筑,白領有6000人,一半以上是工程師。實際上,萬科的技術屬性已經非常明顯了。”王石說。
初步試水
據了解,目前包括萬科“可鄰”在內的智能硬件采用自主品牌,由萬科建筑研究中心統一出品,萬科建筑研究中心副總經理時宇直接主導這項新業務。
萬科建筑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主要職能是以技術研發為核心,與實際項目營建相結合,為萬科產品品質提升提供技術平臺。十年前,萬科就在東莞松山湖擁有了200畝的研發基地,除了目前主推的新風、凈水等課題外,還擁有工業化、建筑材料、植物園林、住宅內環境、抗震和水環境研究等,基本涵括了與住宅性能相關的技術類別。萬科幾乎全部技術創新的成果均在此孵化并推廣。“不用萬科品牌的原因之一是這個產品不依賴于萬科的品牌溢價,也不只做萬科的生意,而將會面向市場和全行業。”時宇解釋說。
2013年,萬科開始推廣新風系統,當時的做法是從外部集中采購。2014年4月,萬科在中城聯盟內部會議上發起了“除霾行動”,推廣戶式的除霾系統,在萬科內部做了集中采購,并在中城聯盟共享了平臺。
在此基礎上,萬科今年重新研發了“可鄰”新風除霾機,既解決了家用凈化器空氣難以循環的問題,又避免了傳統新風系統鋪設管道帶來的二次裝修。時宇表示,這么做的目的,一是希望影響行業,二是萬科這么多年可以拿出去對外服務的技術,希望有一個統一輸出的端口。
目前,“可鄰”產品還在尋找種子用戶、做試點項目的階段,下一步可能會在萬科內部做集中采購,再推到中城聯盟。同時,不排除與其他開發商合作的可能性。
在銷售渠道上,會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優先滿足萬科項目以及老業主的需求。在內部通過萬科管家的平臺,一個管家面對幾百戶業主進行重點推廣,在外部則會走一些經銷商和本地服務商的渠道。“我們希望所有的產品是一個市場化運作的方式,而不是一個長在體制內循環的項目。傳統思路是,我們做了一個東西,一線公司就必須用,這樣是沒有市場生命力的。”時宇說。
隨著萬科業務的衍生,類似“可鄰”這樣的產品會越來越多,最終是否運用到項目中,由項目自主決定,但是這些產品技術含量的提升,無疑會幫助萬科打通多個產業,甚至實現產業鏈的深度整合。
8月,“萬科周刊”微信平臺剛剛對一款名為“vLight”的智能光電觸控器產品發放了研發問卷調查。據了解,該產品也已經完成首輪研發生產,將選擇適當的時機投放市場。
同時,萬科兩款智能機器人產品也將于10月底在東莞研發中心進行展示和進入試推階段。目前開發的機器人主要做物業服務,負責保潔工作,以及代替保安進行夜間巡邏,未來不排除有服務式的機器人進到客戶家中。
在今年的第一屆深圳創客大會上,萬科參展的產品是無人駕駛汽車。這款綽號“大白”的無人車從制定到研發花了三年時間,時宇表示,這些產品都將納入智能創新領域,希望未來以一個獨立的業務單元出現。
萬科優勢
近年來,智能硬件成為互聯網巨頭爭奪市場的一個入口,智能家居也開始從單品亂戰進入互聯互通的智慧家庭時代。去年年底,海爾、美的也相繼宣布與恒大、京東達成戰略合作,不約而同提出要大力發展智能家居。
在智能家居領域,與客戶最為貼近的或許是房地產企業。因為任何模式都需要與住宅這個建筑實體本身有很好的結合,并有相匹配的服務方案。
同樣的,企業無論是做硬件還是做平臺,都需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客戶在哪里?
與傳統家電企業、互聯網企業相比,萬科的優勢在于粘性高的、與房屋實體息息相關的客戶,以及房地產企業經年積累的業主生活經驗數據。“房子做數據入口是更合理的。”時宇說。房地產企業直接面對客戶,這個使用端是搬不動的使用端。不像手機的更新換代頻率如此之快,房子大多數人不會輕易換,因此對客戶的綁定更強。
根據客戶的需求,萬科對“可鄰”產品做了長346mm、寬203mm的尺寸設計。參照系是和家里的家居做了對比,選了一個比較合理的柜子抽屜的尺寸。設計為掛墻式,不僅不占據多余空間,也不會因為二次裝修而影響外觀。
過去萬科推廣新風系統,過程中發現一個問題:新的系統安裝后,客戶的體驗感很低。因此在新產品上直接增加了PM2.5數值的顯示,并且在手機app上設置提醒。
新風除霾最大的問題是要定期更換濾網,由于不同地域空氣質量和使用級別的差異,濾網的使用壽命也會產生差異。因此,“可鄰”針對不同地域進行了不同的設定,到了一定時間手機上的提醒功能就會啟動。
客戶數據涉及隱私、管理、存儲等非常重要的問題,不僅局限于家庭,還有大樓、物業、設備管理、能耗管理等等。過去幾年萬科在客戶研究上做了很多的工作,不僅僅是傳統意義的客戶調研。數據顯示,在房地產企業中,萬科業主的忠誠度和客戶粘性是很高的。“目前市面上的硬件產品層次不齊,鑒于我們對客戶的了解,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可能更貼近客戶的需求。與其讓客戶去買外面的產品,不如我們自己來做。”時宇表示。
集成化
2013年,萬科首創性的提出了“好房子、好服務、好社區”的“三好住宅”標準。萬科在智能硬件上的創新是“好房子”的組成部分,完善社區服務平臺應該往智能化的方向發展,而消費地產和產業地產領域的拓寬也離不開智能化的產品和系統。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智能硬件有兩類發展路徑,一類是開發某個單品,通過單品來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一類是搭建生態平臺,通過整合產業鏈來逐步開發單品。
萬科的方向是在單品的基礎上做集成,如與住宅裝修、設備、主體的集成,使得功能更智慧。
集成化,時宇的理解就是做解決方案。例如“可鄰”是一個帶有特定功能的單品,與智能路由器、智能電視等單品一樣,替代性是比較強的。可能有個別的單品解決了某些痛點的需求,成為了爆款,但是完整的解決方案目前還沒有看到。“智能硬件要想在萬科有發展前景的話,路徑就是做智能家居的全套解決方案。我們會單品和解決方案兩條路同時在走,智能家居的平臺也在考慮,但是不會是市面上已經見到的東西。”時宇說。
智能硬件是一個風口,但并不意味著萬科會介入制造。據悉,目前萬科建筑研究中心負責該項新業務的團隊人數并不多,“可鄰”產品內部團隊僅三四個人,主要做功能定義、產品測試、硬件的改良,生產和開模則由外部配合。
此前萬科總裁郁亮曾帶領管理層考察過海爾、美的等家電巨頭,但目前與外部的合作僅限于采購,萬科自己定義需求,做前端的功能開發。時宇認為,現在談制造與以前不同,以前要有廠,現在更多談的是創新,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有生產能力。
在智能硬件上,萬科是一個應用方,態度是相對開放的,并不會堅持一定要自己做。“在互聯網、智能硬件行業這么火的情況下,自己做不一定是對的,可以選擇利用外部資源,但選擇的方式一定是一個開放的平臺。”時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