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竹資源大國,也是竹產業強國。經過近年快速發展,竹產業既是極具潛力的朝陽產業,也是許多地區的支柱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等方面 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今,中國竹產業發展步入新賽道,不斷取得新突破,中國竹產業協會盤點了 2024年中國竹產業十件大事,“以竹代塑”成為年度關鍵詞。
一、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強化竹產業合作
2024年9月4日—6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九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了峰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講話。會議通過《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提出未來3年中方單方面支持非洲的重點舉措,包括推進中非菌草合作中心和中非竹子中心建設和發展。《計劃》明確,中方將推進“中非竹子中心”項目建設,并同非方共同推動“以竹代塑”等竹藤領域合作,實施竹藤國際合作示范項目。
二、“以竹代塑”項目被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支持范圍
2024年4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節能降碳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的通知,明確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范圍和標準,支持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循環經濟助力降碳等方向。上述支持范圍中,列入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的參照技術攻關管理并按支持資金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30%控制,其他碳達峰碳中和先進技術示范及應用項目、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節能降碳項目支持資金按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20%控制,循環經濟助力降碳項目支持資金按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15%控制,單個項目支持資金原則上不超過1億元。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項目原則上全額安排。“以竹代塑”產品生產被列入重點支持內容的循環經濟助力降碳項目。
三、兩項國際標準發布再創歷史
2024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正式發布了《竹結構–竹集成材產品規范》(ISO 7567:2024 Bamboo structures—Glued laminated bamboo—Product specifications)和《集裝箱底板用竹木復合板》(ISO 5942:2024 Bamboo—wood composite for container flooring)兩項國際標準。《竹結構—竹集成材產品規范》(ISO 7567:2024)是全球首個結構用竹集成材產品國際標準,是國際合作的重大成果,更是竹材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將有力推動竹集成材產品在大型機電產品包裝、建筑、橋梁等結構領域的應用。《集裝箱底板用竹木復合板》(ISO 5942: 2024)的正式發布,對于規范國際市場集裝箱底板用竹木復合板產品技術指標、完善集裝箱標準體系、推動竹產業和集裝箱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四、“以竹代塑”專項標準體系正式發布
2024年9月23日,國家林草局辦公室印發“以竹代塑”專項標準體系。該體系共有基礎通用、工程及建筑材料、農林生產用品、文體用品、工藝品、醫用品、家具家居、電器外殼、日用品等9個大類,包括已發布、正在制修訂和擬制修訂的共計140項標準,涵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以竹代塑”專項標準體系的發布,是實現“以竹代塑”產業提質增效、推動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將為竹產業發展帶來長久助力和深遠影響。
五、“以竹代塑”成為全國兩會代表熱議話題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聚焦“以竹代塑”發展,紛紛提出相關政策建議。全國人大代表吳義強指出,竹纏繞復合材料性能優異,是“以竹代塑”的關鍵突破口,建議加大科研投入,促進產學研合作,降低成本,推動產業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湯健偉認為,建設 “以竹代塑”應用推廣基地迫在眉睫,通過基地展示產品優勢、開展技術培訓,能有效提升大眾認知與市場應用水平。全國人大代表汪玉成強調,要全面推進“以竹代塑”,需完善政策體系,加強部門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這項事業邁上新臺階。
六、國家以竹代塑創新研究院正式掛牌
2024年11月28日,國家以竹代塑創新研究院掛牌儀式在國家林草局國際竹藤中心舉行。研究院成立的主要目的和任務是組織開展“以竹代塑”關鍵技術攻關,著力培養相關領域高水平人才,扎實開展“以竹代塑”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努力推動“以竹代塑”國際合作與交流等,為“以竹代塑”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國家以竹代塑創新研究院將進一步落實中國政府同國際竹藤組織共同發起的“以竹代塑”倡議,推動科技賦能“以竹代塑”產業發展。
七、首個竹亞科泛基因組——毛竹泛基因組成功構建
2024年9月15日,國際竹藤中心在竹子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成功構建了首個竹亞科泛基因組——毛竹泛基因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該成果不僅推動了竹子基礎研究,也為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持。此次發布的毛竹泛基因組突破了傳統基因組僅包含單一遺傳信息的局限,囊括了該竹種在國內大部分種群的基因信息。借助這一資源,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影響毛竹環境適應性的遺傳變異,并對各地區毛竹群體的生存風險進行了預測。這些發現不僅深化了我國科研工作者對毛竹遺傳多樣性的理解,還為竹子育種和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八、武夷山國家公園竹橋榮獲2024年“亞瑟·海頓獎”
2024年國際橋梁大會(IBC)相關獎項評審結果揭曉,位于中國福建省武夷山國家公園西大門的“玲瓏”竹橋,榮獲“亞瑟·海頓獎”。竹橋橫跨清溪,位于中國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武夷山國家公園西區。該竹橋在原有橋兩側,各建造一座寬約3.5米的竹拱橋。竹拱橋貫徹“低碳、綠色、節能、環保”的建造理念,充分利用當地竹材的產業優勢,實現了構件標準化制作和全預制快速拼裝,不僅施工周期短,而且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較小,推動了竹拱橋建造的技術進步。
九、全國首批竹票在福建發放
2024年7月,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發放全國首批竹票。竹票是三明市向林改“深水區”挺進的又一次大膽探索,是將低效竹林經營權向國有林業企業流轉后,為林權所有者制發的收益權憑證。通過發放竹票,竹林流轉的租金讓農民有了穩定收益;國企雇傭本地勞動力參與管護,讓農民獲得了薪金;依托國企發展二產,建立小微竹產業園,村集體以土地或資金方式入股,獲得了股金,增加了收益。“竹改”帶來的“三金”效益,讓竹農和村集體實現雙增收。
十、2024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舉辦
2024年11月11日—13日,2024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舉辦。博覽會展區總面積約1.3萬平方米,設立“以竹代塑”、非遺、綠色竹食品、竹機械設備、竹家具、竹生活用品、竹新型材料、直播帶貨等展區,集中展示竹非遺、竹家具、竹工藝品、竹食品等七大類上萬件竹產品,匯聚了四川、浙江、福建、湖南等地的260家參展商。博覽會期間,舉辦了第二屆竹產業綠色低碳發展主題研討會、竹產業海外市場拓展研討會、厄瓜多爾—中國上海商會商品推介會、“以竹代塑”產業推介會、“竹夢”青年沙龍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