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在最近幾年被很多家電企業當作營銷手段和促銷贈品,廠商貼工還不賺錢;不過,服務在少數家電企業手中卻是創造利潤和價值的財富機會。
周簡||撰寫
在家電新消費大潮的持續助力下,家電圈獲悉,家電服務,早就不只是家電企業用于促銷的贈品、營銷的手段,正在成為家電廠商“多多賺錢”、用戶“很滿意”的經營突破口。
最大變量,正是來自主流群體催生的一輪家電新消費熱浪。雖然,很多家電廠商都感受到市場的低迷、需求的下行,以及競爭的內卷沖擊和打壓;但是,對于眾多家庭和用戶來說,他們追求的卻是更高品質的產品和體驗,以及更方便舒適的生活方式和格調。由此,帶動了一大批家電新消費的“潮起潮涌”。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家用中央空調、嵌入式冰箱、洗烘套裝,以及帶基站的掃地機器人,集成烹飪中心、煙灶洗套裝等品類的銷量上漲,成為這一輪家電新消費的主力擔當。一方面,以全新的產品結構和功能定位,吸引不少年輕主流用戶群體的青睞,產品自身的品質穩定性成為關鍵;另一方面,這些品類屬于典型的“重服務”產品,甚至還需要提供跨界的櫥柜、陽臺等設計施工服務,對于商家綜合服務水平的依賴度很高。
目前來看,聚焦于家電新消費的服務訴求和內容,已經不只是簡單的產品上門安裝這一售后性質,也不只是家電服務前置包括設計、施工,還包括跨界家居、家裝的服務等。在家電圈看來,這已經不只是簡單的家電行業“售前、售中、售后”大服務體系拉通,而是要立足家電行業,主動整合家居、家裝的跨界服務能力和內容的再造。
對于家電廠商來說,伴隨著家電新消費出現的跨界綜合服務,可以說是“水到渠成”,也是家電廠商期待多年的“從賣產品向賣服務”轉型關鍵點和突破口。
一是,在家電產品的同質化,以及價格和營銷的持續內卷之下,只有更重的資產和手段才能構成主要家電廠商的競爭門檻和護城河。跨界服務的本質就是,家電企業聯手商家,在當地建立起“相對重資產的售后服務體系和團隊”,可以更好地聚焦用戶和家庭,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不只是家電的安裝、設計,還有家電與家居的一體化融合安裝,以及家庭局部改造的裝修。這種服務不只是繁瑣,而且充滿時間限制,以及關系到用戶的體驗和好感,卻也容易與用戶建立感情和信任。
事實上,這些年來很多家電廠商動不動就降價促銷、犧牲利潤搶市場,而不愿意建立相對完善、可靠的售后服務團隊。因為前者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則后者則需要持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短期還要面臨虧損或不賺錢等經營挑戰。
二是,相對于家電產品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以及家電安裝維修服務的統一化和規范化,目前聚焦家庭多場景的局部改造,或者新裝來說,跨界的綜合服務完全是“一個家庭一種訴求,一個場景一種方案”,需要服務團隊的個體有豐富經驗,同時商家平臺還要有豐富的跨界資源整合能力,否則用戶就會陷入“一會兒找家電企業、一會兒找家居企業,一會兒找家裝工人”的麻煩泥潭中,相當痛苦。
這種局面下,家電廠商的服務賺大錢機會,就隱藏在“將問題和麻煩留給企業,將方便和舒適帶給用戶”的經營變革之中。所以各地市場上的家電經銷商這個時候最需要做的,就是加快與家居商家資源對接,與家裝公司的施工隊拉通,然后培養家電服務團隊具備“水電改造基礎”,還要懂得木工等手藝,這樣就能“多接活、多賺錢”。
三是,家電新消費潮起背后,則是典型的用戶主義落地并市場引爆。這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定制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方式和場景,同時對于家電的訴求,不只是產品、服務,還有基于產品使用過程中的生態與體驗等需求拉通。也就是說,未來用戶的消費主流,不會專門去家電專賣店買家電,可能會在家裝公司,也可能會在一些場景體驗店,或者是身邊親戚朋友的推薦,就著改造或裝修房子一步搞定所有家電,或是場景定制,或是全屋成套定制。
所以,未來家電企業的零售渠道,將不再是單一的京東、天貓線下線上門店,或者海爾、美的等品牌專賣店、旗艦店,而是龐大的用戶。隱藏在用戶的生活、工作兩大主要場景的親朋圈、專業圈、同學圈、興趣圈等多個圈層之中,唯一的抓手已經不是品牌、價格,而是以全面定制化的綜合服務能力,實現對用戶信任的征服,并通過口碑效應的蔓延和擴張。所以,未來的家電與家居,一定是“服務即渠道、體驗即營銷、信任即財富”。
編輯: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