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體零售業的變革中,大賣場開始變樣了。近日,家樂福在北京的首家融合改造店正式開業。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升級后的門店商品進行了優化,SKU縮減,增設預制菜、小家電專區,內部消費動線也進行了調整。
大賣場業態承擔的“一站式購齊”已經被碎片化購物方式所分化。門店“變小”已經成為商超們的主要訴求之一。在消費新風口下,大賣場行業競爭愈演愈烈,誰又能率先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營業面積、SKU減半
舊店重張,家樂福北京首家融合改造店已經入市。家樂福對雙井店內商品進行了優化,門店營業面積從原本的1.5萬平方米縮減至6000平方米左右。店內SKU從原本的2.5萬個精簡為1.2萬個,還增加小家電專區和蘇寧宜品專區。
同時,家樂福重新規劃業態及商品布局和消費動線。北京商報記者現場看到,家樂福門店內還增設了預制菜專區和商品試吃區。據介紹,2023年北京家樂福將分階段推動預制菜專區在門店的建設,并進行配套試吃體驗的規劃,將持續推動京菜、粵菜、川菜、湘菜等多個特色菜系的預制品上架,為消費者提供主食、熱菜、涼菜、甜點、早餐、煲湯等各種類別,年銷售預計達到2000萬以上。
門店的結賬線縮短,正在進行重新招租。主要面對的是覆蓋周邊的生活服務業態。目前,家樂福雙井店已有洗衣、改衣店入駐。
改造后的家樂福雙井店三層從超市賣場變更為蘇寧易購家電區域,同時落地了家電清洗、手機維修、以舊換新、家居家裝、智能體驗等服務。據介紹,今年4月底前,北京家樂福15家門店將全部轉型為社區品質生活中心。
值得關注的是,大賣場們已紛紛開始“瘦身”。2017年起,沃爾瑪新開大賣場的營業面積多在幾千平方米。此前開設的大賣場營業面積多超過1萬平方米。改造前的物美聯想橋店營業面積1.2萬平方米,門店經營虧損。改造后,門店營業面積縮減至6000平方米,SKU從1.8萬精簡至9000個,門店銷售額實現增長,經營由虧轉盈。
碎片化消費切割市場
實體零售的轉型中,不同業態分化明顯,而新模式、新業態門店則在瓜分大賣場積累下的市場。走出雙井地鐵站步行至家樂福雙井店,不足1公里的距離,三家生鮮超市在沿途社區物業門店開門營業。上午10點,不少消費者在這些生鮮超市店內購買蔬菜、主食等商品。
在雙井社區內,三家生鮮超市與家樂福賣場共同經營,這意味著,三家生鮮超市與家樂福雙井店共同瓜分社區內的客流,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約和影響。
根據艾媒咨詢《2021-2022年中國便利店行業發展狀況及消費行為監測報告》,中國便利店行業市場規模逐年增長,預計2023年將達3566億元,門店數量將達18.5萬家。除了便利店,越來越多的社區消費模式不斷出現,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生鮮超市、社區小店越開越多,切走了大賣場的“蛋糕”。
值得關注的是,社區消費成為社會消費中增長迅猛的新板塊,其消費場景更加貼合廣大城市居民,社區消費或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相關數據提到,正常情況下,城市居民30%-40%的消費支出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里范圍內,92%的居民選擇在家門口解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且隨著疫情的影響,這一比例在近幾年仍在加速上升。
“下沉”走近消費者
無論是消費習慣的變化,還是政策引導,都“催促”著大賣場順勢而為,加快轉型速度。
競爭壓力加劇之下,“家門口”的消費備受關注,利好政策也向這一方向傾斜。根據北京市商務局此前發布的《加快建設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促進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的若干措施》中提到,2025年,全市將實現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覆蓋,形成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的生活服務體系。
對于新模式店的落地,北京家樂福相關負責人表示,家樂福將持續推動社區品質生活中心門店業態的升級,以家樂福、蘇寧易購門店為基礎,構建一個功能完備、服務完善、層次多樣的社區商業體系,根據門店所在區位和居民服務需求,方便消費者日常生活、完善城市商業結構,助力北京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指出,從內部看,大賣場規模大、人員多、供應鏈體系龐大,可以產生規模經濟,但當外部需求發生變化,這些便容易成為企業的負擔。另外,“90后”“00后”更追求個性化、品質化商品,大賣場原有的供應鏈受到很大挑戰。
優化商品,向線上傾斜、加大營銷也會吸引消費者到店。零售行業專家孟奇表示,除了傳統線下運營效率提升外,大賣場企業還要積極擁抱線上的發展,例如到家服務、社交營銷等,重塑品牌、產品形象,扭轉當下的口碑。
北京商報記者 王維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