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尚竹,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竹吟頌高歌,將之與梅、蘭、菊并稱為“四君子”,并視為中華民族品格、美學精神的象征。杭州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竹的刺繡圖案也出現在運動員入場時的網幕與地屏上。
竹這一植物,何以在中國超脫物質層面形成獨特的文化?它對中國人乃至東亞人的精神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云南大學教授何明進行解讀。 Vid
現將采訪實錄摘要如下:
記者:縱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人們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有一些植物資源,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其中,最深的非竹莫屬。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何明:任何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是竹類植物的起源地和世界上竹類品種最多的國家,有竹類植物39屬857種;且分布廣泛,東至臺灣、西到西藏、南至海南、北到黃河流域,歷史上均曾為竹類分布區,堪稱“竹的故鄉”“竹的王國”。豐富的竹類資源為中國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條件。
福建省將樂縣申報的“將樂竹紙制作技藝”被列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為竹紙制作技藝傳承人劉仰根在將樂縣砍伐竹材。張斌 攝
同時,中國是開發利用竹類資源歷史最早、范圍最廣、程度最深的國家。據考證,距今一萬年前長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人類就已經開始利用竹類了。早在7400多年前的湖南高廟遺址和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竹制品。在距今4700多年前的浙江良渚文化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竹席、竹簍等多種竹器,足見竹利用開發的歷史之早。在西周時期,竹材已被大量利用,并有了“籬笆工”職業。到秦朝,有所謂“渭川千畝竹”。漢朝則設“司竹長丞”職官,專門管理竹林。隨著中華民族實踐活動的發展,竹被運用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僅被加工成餐具、盛器、家具、竹耙等相對簡單的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還被廣泛用于制造灌溉設施、橋梁及建筑等結構較為復雜的設施,足見竹材利用程度之廣。不僅如此,至唐中葉,開始用竹材生產出另外一種物質——紙張,這是世界上利用竹材造紙之始,標志著此時中國古人已超越對竹材的物理性質運用,掌握了竹材的化學性質和化學加工技術,足見竹的開發利用程度之深。
福建省將樂縣“西山竹紙”手工造紙作坊。張斌 攝
在中國,竹不僅用于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之需,而且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被賦予人的情感和觀念,成為表達審美情趣、社會理想、信仰觀念的符號,由物質的顯層面逐漸內化到以價值觀念為軸心的精神世界,從而深入到文化的隱層面。
記者: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竹文化已發展出怎樣的內涵和外延?
何明:學界常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二分法”,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分法”,來分析文化的構成、歸類文化要素。這一文化分析模式用于研究中國竹文化,則有諸多難通之處,比如竹制文房用品、竹制樂器等既可屬于物質文化亦可屬于精神文化。所以,我將中國竹文化劃分為竹文化景觀與竹文化符號兩大類。
其中,竹文化景觀是指中華民族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生產需要以及審美需要等有意識地運用實物性的竹創造的景觀,包含竹飲食文化、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竹制生產工具、竹建筑、竹制交通工具、竹制書寫用具、竹制工藝品、竹制樂器等。竹文化符號則指以“竹”為“能指”,表現審美意向、人格理想、信仰觀念等文化價值,包含竹文學、竹繪畫、竹人格等。兩者,一個顯示的是中華民族對竹的加工制作過程以及對竹制器物的使用習慣和規則,非自覺、非自發地顯示了文化價值;一個是有意識、自覺地表現或喻示文化,直接顯示中華文化價值;兩者相互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位于四川省長寧縣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蜀南竹海。劉龍泉 攝
竹文化景觀,在產竹的亞洲、南美等國家和地區也較為常見,但能把竹子的功用發揮到極致并賦予竹豐富而深刻的文化意義的,只有中國。自古以來,無數中國文人墨客為竹吟頌高歌,創作豐富多彩的竹文學、竹繪畫。早在先秦時期,《詩經》《楚辭》中即已有諸多詠竹的詩句。如《衛風·淇奧》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賞竹、賦竹、贊竹、詠竹開始興起,出現《竹賦》《邛竹杖帖》《松竹贊》《竹秋曲》《詠竹》等名篇。至唐宋時期,竹文學達到鼎盛期,大文學家王維、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蘇軾、李商隱等,人人皆有詠竹佳作傳世。尤其是蘇軾,對竹的喜愛可謂集前人之大成者:不僅創作不下于百首詠竹詩文,留下“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蕭然風雪意,可折不可辱”等膾炙人口的名篇。唐代中期以后,竹繪畫開始出現。五代十國時期,黃荃創立不設色而只以墨染的中國畫類別之一“墨竹圖”。至宋朝,竹繪畫趨于成熟,文同、蘇軾等歸納概括出“胸有成竹”“身與竹化”等繪畫法度,留下《墨竹圖》《紆竹圖》《枯木竹石圖》《丑石風竹圖》等傳世大作。至清代,竹文學、竹繪畫進一步發展,又出現寫竹、畫竹皆佳的鄭燮,繼續賦予竹一些新的意義。
縱觀中國數千年的竹文學、竹繪畫,竹成為表達中華文化的審美意象、理想人格等重要的文化符號。
揚州八怪紀念館展出的鄭燮畫竹。趙偉 攝
記者:您剛剛提到,中華民族在開發利用竹的同時,逐漸將竹“人格化”了。這一人格化的竹,有哪些精神特質?如何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何明:竹之所以“人格化”,根源在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本體論和“立象盡意”的“比德”思維方式。在中國古代,人與自然被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不是“二元對立”。中文文獻第一次出現“人文”時,就將其與“天文”相互參照,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認為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相融。基于此,形成“天地相參”“天人相參”的“比德”思維方法,把自然之物的特性與人的情感、性格、理想等相聯系,“立象以盡意”。在與竹的互動過程中,寓情于竹,借竹言志,用竹表達人的情感觀念、審美理想、倫理道德,于是竹得以進一步符號化、人格化。
在中國人看來,竹中空、具節,具有虛懷若谷之心、高風亮節之魂;竹挺拔、堅韌、嚴冬不凋,又使人聯想到剛直不阿、忠貞堅定之志。這些特質與中國傳統的儒家人格理想:正直、堅貞的“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韌品質等“異質”而“同構”,構成契合的對應關系。因此,竹被列入“四君子”之一。
同時,竹常年呈綠色、清淡素雅,造型簡勁疏朗、無盤曲繁縟之態,給人以豁達灑脫之感,恰與中國傳統文化對人格的另一種設計或者說理想人格的另一個側面——皈依自然相契合,又很符合道家的處世方式,被賦予自然無為、超然脫俗的人格追求。
可以說,竹,代表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理想人格的兩個側面,“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其中呈現了儒道互補,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和人生理想,滲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
揚州八怪紀念館,竹葉如畫,潔凈清幽。趙偉 攝
記者:英國學者李約瑟曾稱:東亞文明為竹子文明。您認同這一觀點嗎?西方是否有類似的竹文化,他們怎么看待竹子?
何明:一定程度上講,李約瑟的觀點很有道理。所謂的文明就是人創造的生活樣態,體現了人的創造性。如果說我們使用竹棍、竹筷、竹建筑等,算是對竹較為簡單的加工,那后來基于竹創造造紙術,就是更深的加工。這是影響世界的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原生竹子主要生長于熱帶和亞熱帶,葡萄牙殖民者到達印度后把竹子帶回歐洲栽種,歐洲才有了竹子。北美印第安人曾用竹子蓋房、制作籬笆及生產工具。相比中國及東亞,歐洲及北美竹子種類很少、利用范圍小、開發程度低,更沒有賦予更多的文化意義。
據傳,有一項關于西方人對中國認知的調查,列舉出中國最有影響的十項標識性事項,多數受訪者把長城和竹子排在前列,可見竹子在中國文化表達和傳播中的重要地位。不過,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東方的竹文化傳播到西方,如今越來越多歐洲人開始喜歡竹文化。竹子的快速再生性和環保特質,以及中國人賦予它的堅韌不拔、不畏嚴寒等精神,都被西方人所喜愛。
2006年10月,參加福建省武夷山第五屆中國竹文化節開幕式的國際友人在武夷竹園種植紀念竹。圖為時任國際竹藤組織總干事古珍(左三)等為剛種下的慈竹澆水。周文杰 攝
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東亞國家,被稱為“儒家文化圈”,歷史上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都使用竹筷、竹筆、竹建筑,也延續中國繪畫的風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以中國為母體的東亞文明是竹子文明。
記者:當下,中國竹文化可以發揮什么作用?
何明: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之一。竹文化所蘊含的高潔、正直的品質和精神追求,對處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有很好的引導作用,能指引人們更加重視精神價值的創造、文化的創造。
江蘇省溧陽市南山竹海景區。泱波 攝
同時,竹文化所蘊含的虛懷若谷、堅韌不拔、不畏嚴寒的品質,也提醒人們包容接物、謙虛待人,不畏艱難、堅持友好相處、共同發展。此外,中國竹文化體現的竹人一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維,也有助于全球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及主客相通、主客渾然一體的認知論,對建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總之,中國竹文化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底蘊,也對世界具有重要意義。(完)
受訪者簡介:
何明,云南大學東陸學者特聘教授、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民族學評議組成員和召集人、教育部民族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及《民族研究》編委會委員、《開放時代》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山大學華南農村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泰國清邁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理事,著有《中國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農村變遷的符號表征》《民族學學科重構》等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