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工廠:懷揣匠心手有絕活的老師傅—陳進堅
2004年邕寧縣人民政府年度“先進生產工作者”,2007年良慶區人民“先進工作者”、2011年南寧市總工會南寧市“百名技術標兵”。2014年南寧市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創新技能比賽“首屆技能師”……
陳進堅在建廠之初就加入了豐林,是公司的“元老”級別的員工,憑借過硬的技術、創新精神以及扎實的工作,在集團內外獲得許多榮譽。然而,和榮譽光環不同的是,陳進堅扎根在豐林的20多年里,始終踏實地守護著生產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在他看來,榮譽是對他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
完善平臺護欄制作安裝,保障巡檢人員的安全;將上料皮帶擺線針輪減速機改造為圓柱齒輪減速機,減少故障修理成本和時間;改造砂光機出板垛機升降臺、出板輥臺,減少叉車叉板1/3的頻率,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作為長期摸爬滾打在生產一線老機修,陳進堅從普通機修工、逐步成長為機修班長、能源車間副主任、設備部副經理再到如今的設備部經理,陳進堅參加和負責的維修及技改任務不計其數,小到一顆螺絲釘、大到刨花板線故障高發點刮板運輸機巡檢維護,所有的設備運行狀況他都了如指掌、如數家珍,積累了豐富的操作經驗和維修技能,保證了設備開機率。
豐林南寧工廠作為中國第一條超強刨花板生產線,成為行業內經常被打卡的“網紅生產線”,陳進堅和他的設備隊伍功不可沒。公司這么評價他們:“是一支能攻堅克難打硬仗的隊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在這個一復一日的實踐積累中,陳進堅發現,排除設備故障往往具有滯后性,更為有效的做法是防范于未然,防止故障的發生才是提高設備生產效率、保障生產連續穩定的上乘做法。陳進堅正朝著這個完美的目標不斷靠近、不斷優化和創新。
惠州工廠:豐林一顆螺絲釘,哪里需要哪里擰—藍選添
藍選添畢業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現任惠州工廠設備部經理。他已成為工廠一名多面手:既當得了設備部經理、又做得好物資采購、還干得了人事行政工作,成為豐林名副其實的螺絲釘,哪里需要擰哪里。在輪崗的每一個崗位上,藍選添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十五年日復一日地堅守,練就了他自己的“金扳手”。
2008年,藍選添通過校招成為惠州工廠的管培生,在設備部是一名普通的機修員,跟著老師傅楊家喜學習技術。他記得有一次更換液壓油缸,密封件難以安裝,楊師傅教他用熱水燙,他一試果然就解決了。機修竟然還有這樣的“門道”,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這樣,藍選添在這個崗位上通過具體實踐逐漸成長,掌握設備的維護、生產線設計等人造板知識。
為了培養員工全面發展,藍選添于2014年、2020年又分別到了采購和辦公室任職,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鉆研業務的初心。2022年,根據惠州工廠的生產需要,藍選添毫不猶豫服從安排,調到設備部擔起重任,帶領隊伍完成了二十幾項整改任務。今年1月,能源中心出現設備故障,他在立刻結束春節休假趕回工廠,帶頭表率,與團隊一起制定維修方案,為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機修工作常常要面對“高、窄、熱、暗”等工作環境,但這對于藍選添和他的同事們來說,早已習以為常。面對各種問題,藍選添沒有抱怨,勇于面對、敢于挑戰,帶著團隊與各部門緊密配合,齊心協力,不斷打破單班產量、日產量、月產量等一項又一項工廠記錄。
池州工廠:“24小時Oncall”的班長—包寒正
包寒正,池州工廠砂光工段班長。在每一位接觸過他的同事和領導看來,他不但是一位腳踏實地、不計較個人得失、勤奮負責的好同事,也是一個能夠以誠相待、以心相交的知心朋友。
在砂光工段上,整平、定厚、除痕、拋光……每一道工序包寒正都很有一套,技術水平數一數二。除了技術過硬,他對待工作也總是愿意“多做一點”,每次換班包寒正總是早到至少半小時,提前跟進前一班的
生產具體情況,為當班提高產量、質量做好充足的準備。下班后,他也 “24小時Oncall”,生產線上有任何問題,一個電話打給他,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
作為一個工段班長,他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己,保持著全勤的記錄。2022年,池州工廠砂光段人才緊缺,他毅然挑起重整隊伍的擔子,為提升整個砂光工段的作業水平,在班組內深入開展了“一對一”的“師帶徒”培訓機制,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對新員工在技術方面毫無保留認真地去教,手把手地帶。
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驚人創舉,包寒正從學徒到師傅、從一線員工到帶班班長,除了“打鐵自身硬”的技術水平,還有敢為人先的教學徒、帶隊伍的魄力,在平凡的崗位上,他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業,詮釋著豐林的工匠精神。
像陳進堅、藍選添、包寒正這樣,在日常工作中堅守著的,在關鍵時刻勇于擔當的“螺絲釘”,在豐林并不少見。他們兢兢業業干工作、勤勤懇懇鉆技術,練就了一身本領。正是這些堅韌不拔、追求進步、默默無聞的“螺絲釘”,豐林才能打造一支能打勝仗的頑強團隊,才能傳承弘揚“說真話、做實事,眼睛向下、問題導向”的豐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