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居住空間,刻著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記憶編碼。一桌一案、一榻一幾、一器一物,穿越歲月的長河,時至今日,依然是中國人孜孜不倦的向往和追求。
明式家具造型簡樸,氣韻靈秀,呈現出當時文人雅士的文化思想及審美品味,也凝聚了其對生活的追求及對精神的寄養。而清式家具造型華麗,氣勢不凡,處處流露著一統天下的霸氣和強勢,也流淌著華夏大地堅忍不拔、和諧有序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
不管是明式家具還是清式家具,都有超越其物質而存在的深刻內涵。這是不可突變的基因,這里藏著中國人對居住空間的審美,也藏著中國人理想的生活。
因此,飲酒吟詩、喝茶品茗、放浪形骸于山水等就成了一些失意文人們抒發自己憤世不公的情感的重要表現方式。同時,中國文人受道家文化的影響,崇尚“天人合一”,講究“和諧之美”,他們向往的一種閑云野鶴般的生活,不愿受到世俗的拘束和束縛。
那么,文人的生活方式,指的就是文人的一種生活習慣、生活品質、生活內涵。而在文人的生活品質和生活內涵方面,最容易體現其生活品味和內涵的就是“雅”。雅,是一種美的境界。文人崇尚“雅”,達官貴人和商賈也附庸“雅”。
文人對“雅”的追求主要體現在對書房裝飾陳設的內容、功能、位置、形制等諸多方面。如桌案上的文玩書具,壁間懸掛著的書畫琴扇等。綜上可知,文人式生活方式可分為兩方面,在物質方面上,講究精致典雅、書卷味濃厚的物件布局,和對于屋內擺件的形式與位置擺放關系;在精神方面,追求一種傳統優秀的文化涵養和精神上的放松與恬淡。這兩方面既相互包含也相互關聯。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雖然在形式和具體事情上和古代文人存在著天壤之別。但是,現代人和古代文人主要還是圍繞著工作與休閑這兩大塊來生活的。我國現今的大多數人都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水平,但激烈的競爭和巨大的壓力讓到大多數人都變得浮躁不安,想要逃離喧囂的城市,回歸到純樸自然的環境里去,他們希望通過對房間和家居用品的設計與選擇,來達到表現自己想遠離喧囂、實現寧靜平和的生活向往狀態。
就像大多數人都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回到家希望喝口小茶來緩解疲勞之感;或者伏案練習書法來遠離繁雜工作帶來的精神壓力,使心得到一片寧靜;亦或是在書架上取本閑書看,來進入古人們那種閑云野鶴般的逍遙境界。
背負著巨大壓力的現代人甚至比歷代文人更愿意癡心于自由自在,縱情山水,飲酒品茶,養花種竹,既陶冶情操,又提高自身文化心性修養,充盈于精神和物質之間,任性情之所往。
其實無論哪個時代,人們最終對生活的追求,幾乎都是平靜、從容、簡單、質樸。這種生活理想,表面看似簡單,可是背后卻一點都不簡單。
那是走了很遠之后的回歸,是從喧囂回歸到平靜,從復雜再回到簡單,是一種生命的回歸,是更高層次的理想追求。
中國傳統家具,是以宋代和明代文人審美為主導的家具形式,工藝精湛復雜,但最后呈現出來的家具成品,卻極其簡練、平靜、從容、質樸。
道家說“大道至簡”,越是高級的東西越是簡單,簡到極致,便是大智,簡到極致,便是大美。
傳統家具的這種返璞歸真的簡練,是一種震撼心靈的美。它是最簡單、最單純的,但也是最豐富、最復雜的,總能喚起人們內心最深刻的情感涌動,常會引人駐足長留,帶人走進一個充滿意蘊和情感的無限世界。
傳統家具,以其簡到極致之美,超越了千百年的時間,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空間,被英國家具大師Thomas Chippendale在《家具指南》中尊為“世界家具三式之首”(明式、哥特式、洛可可式)。
在唐伯虎、李漁、文震亨等一大批文人才子的積極參與下,中國傳統家具盡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造型簡約,雕刻簡素,營造出自然、幽靜、雅致的空間,表達著他們對生命的尊崇,對自然的熱愛,和他們對中國哲學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傳統家具簡練的造型背后,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它們每一個曲直多姿的細節里,似乎都是一個浩瀚無垠的世界。
中國文化根源于農耕文明,其特點是要與天地自然的節奏同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才有了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學思想。
在繁縟炫目的現代文明中,傳統家具天人合一、不事張揚、重視內蘊、風味幽淡、色彩沉靜、線條清晰、風度超逸的家具形式,總會喚起了我們一些遙遠的文明記憶。
我們之所以憧憬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追憶曾經的平靜與質樸,是在尋覓傳統文化孕育出的,中國人特有的,那種以智慧、閑適和覺醒為主要特征的人生態度和活法。--這也正是碌碌營營的現代人所缺失的。
幽幽星月,小小雅室,木香淡淡,一案一椅、一物一器,于一呼一吸、一念一動之間,均使人寧神靜氣、通達百體,脫離世俗的超然感便油然而生。
能夠淡定從容的棲居在大地上,伴隨著春夏秋冬的輪候,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照顧好家人和親友,安頓好自己的心靈。或許,這就是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的真諦,也是中國人最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