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可以精準理解提問并秒速生成答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產品,似乎讓大至科技巨頭、小到初創公司的大小企業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圍繞ChatGPT,業內人士近期展開了熱烈討論,不少人認為隨著深度學習、自動駕駛、智能家居、機器人等人工智能相關領域不斷突破,人類正進入人工智能爆發性發展的新階段。
不可否認的是,ChatGPT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少業內專家表示,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產業人士,撥開熱潮與喧囂,潛心鉆研與謀求新突破,或許才是見證新興技術開花結果的方式。
科技巨頭紛紛布局AI研發
圍繞ChatGPT的AI競賽近期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在大洋彼岸,風頭一時無兩的ChatGPT已直接引發谷歌、微軟兩大科技巨頭的正面對壘。作為Chat-GPT母公司OpenAI的投資方,微軟宣布向OpenAI追加數十億美元投資,并搶先推出搭載ChatGPT相關技術的新版必應搜索引擎。坐不住的谷歌趕忙發布了聊天機器人“巴德”,卻因在對話中出現基本的事實錯誤,導致公司股價暴跌,市值一夜蒸發1000億美元。
而在我國,各大科技公司也紛紛涌入這場ChatGPT狂潮。不久前,百度確認其將于3月推出類ChatGPT應用“文心一言”。隨后,愛奇藝、集度、中青旅等公司以及多家媒體平臺相繼宣布接入文心一言。
零售、自動駕駛等領域的產業版ChatGPT也備受矚目。京東相關負責人稱,京東云旗下言犀人工智能應用平臺將推出ChatJD。毫末智行也宣布,其自動駕駛版DriveGP已完成模型搭建。
人工智能迎來發展新機遇
回看人工智能近十年來的發展,上一次人工智能如此出圈,還要追溯到2016年“阿爾法狗”擊敗韓國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的“人機大戰”。一年后,“阿爾法狗”的升級版又打敗了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棋手柯潔。
“ChatGPT的意義,不亞于PC和互聯網的誕生。”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接受媒體采訪時,給出這樣的論斷。百度CEO李彥宏表示,ChatGPT是AI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新機會,技術已經到了臨界點。
曠視研究院基礎科研負責人張祥雨表示,相較于應用方面,ChatGPT的科研價值可能更大。隨著ChatGPT出現,業界在自然語言處理大模型上發現了一個非同尋常的現象——當模型的參數量、訓練數據量到達千億量級時,模型的高級思維能力突然出現跨越式的增長,甚至會激發出一些此前被認為人類獨有的能力,如思維鏈能力。“在研究人類智能如何產生方面,有非常多前沿的課題值得我們去探索。”張祥雨說。
鑒于ChatGPT的突出表現,在眾多應用場景中,智能搜索引擎成為其最受業界看好的應用之一。業內普遍認為,“大語言模型”的成功,意味著之前卡住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發展的技術瓶頸被突破,也預示著這一技術路線將在未來五年中帶來大量創新應用。
應推動技術走向規范
熱潮之下,有不少業內人士呼吁理性看待ChatGPT。
“OpenAI的成功,就是因為它是真的耐著性子、耐著寂寞完成了調試工作。”小冰公司首席執行官李笛表示,現在最需要的是經驗、人才和耐心,潛心鉆研技術,保持研發定力。他認為,跟隨ChatGPT“搞競賽”是刻舟求劍,因為大模型技術本身正在快速發展,應當進一步去布局人工智能的“下一站”,而不是照抄當前的ChatGPT。
實際上,在ChatGPT走紅的幾十天里,因其給出的結果頻頻出現真實性、準確性問題,它受到的詬病與質疑也并不少。在用戶的引導下,ChatGPT甚至寫出了一份“毀滅人類計劃書”,引發了有關“AI作惡”技術倫理問題的討論。香港大學日前向師生發出內部郵件,表明禁止在所有課堂、作業和評估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美國也有不少家高校發出類似禁令。
多位人工智能技術專家坦言,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的調試,還處于“手工作坊”的階段,其基本技術標準和模式尚未形成行業共識,ChatGPT的技術成熟度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昨天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也提及ChatGPT。王志剛表示,在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同時,要兼顧科技成果的兩面性,加強倫理規范,“我國對于任何一個新的技術,包括AI技術,在倫理方面都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對科學技術發展趨利避害,讓利更好地發揮出來。”
《北京日報》2023年2月25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