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百歲華誕之際,中國首個碳交易市場也即將開啟。作為“碳中和”戰略的重要一環,碳交易市場的啟動標志著這一國家戰略的成功實施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這一天,距離中國承諾實現“碳中和”還有38年6個月,距離中國承諾實現“碳達峰”還有8年6個月。
對發展歷史剛滿40年的中國家電行業來說,似乎“碳中和”的時限還很遠,“碳達峰”的時限也不近,而且好像實現“碳中和”并不難,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碳中和”,和你理解的也許并不一樣
“碳中和”這一全球“集團”定義,源自氣候變化對全球的災難性影響。多個權威機構的研究得到了全球一致認可的結果——自工業化以來,全球地表溫度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一直處于快速上升趨勢,截至目前已對全球生態系統及社會經濟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如果不加以控制,后果將是全球多地出現巨大的災難。因此,全球各國只有通過合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才能維持地表溫度。
2015年12月,《巴黎協定》在巴黎氣候大會上通過,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是把全球平均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內,并努力將氣溫升高幅度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該協定奠定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基礎,即明確只有全球盡快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才能降低氣候變化給地球帶來的生態風險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生存危機。
目前,全球已有85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其中,非歐盟國家58個,歐盟國家27個。這些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例超過40%。中國在2020年9月由習近平主席親自宣布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請注意,這里的“碳中和”,和目前明確“碳中和”目標的絕大多數國家認定的一樣,是指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而不僅僅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這意味著,目前包括家用空調常用的R32、R410A制冷劑、家用冷柜常用的R134a制冷劑在內的HFC物質,將成為“碳中和”目標中必須大幅度削減的溫室氣體排放源,而并非很多企業所認為的只將目標聚焦在二氧化碳排放就足夠了。
相關資料表明,在目前的全球溫室氣體中,非二氧化碳占比約為25%,在中國這一比例約為16%。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的數據模型顯示,中國能源消費和工業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在2030年到達峰值時的約為112億噸,2050年則要下降至17.2億噸;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將從26.5億噸的峰值下降至12.7億噸。
因此,對家電企業來說,關注“碳中和”,不僅要關注直接用電導致的燃煤排放二氧化碳、生產制造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樣要關注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長期減排和替換。
家電行業與“雙碳”高度相關
從表面來看,“碳達峰”與“碳中和”直接影響的是能源相關的行業,如電力、交通、能源、化工、鋼鐵等產業,從剛啟動的碳交易市場面向的幾大領域也可以看出,在“雙碳戰略”初期,能源相關產業將受到直接的影響。
從“碳中和”相關政策可以看出,在以煤炭能源發電為主的階段,直接控制用電量是影響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環節。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全球能源與碳排放狀況年度報告》顯示,家電用電量占比超過20%,住宅碳排放量占比超過30%。從全球維度來看,家電耗電量占比約為15%。如果按照2020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7.5萬億千瓦時來計算,2020年中國家電用電量就超過1.1萬億千瓦時,從節電的角度來看,家電的日常耗電量對“雙碳戰略”具有相當的作用力。
與此同時,由于中國家電的總產能占據全球產能的80%,在鋼鐵、有色金屬、塑料等與“雙碳戰略”息息相關的大宗原材料方面,采購量和消耗量都是巨大的,在龐大產能的制造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是十分龐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家電中能耗占比最高的家用空調行業,不僅在節電和制造上與“碳中和”相關,巨量的HFCs等制冷劑排放出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也要受到“碳中和”的直接影響。此外,與制冷劑、發泡劑相關的環節還有中國居民龐大的廢棄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家電產品的回收與處理。
因此,從目前的結構來看,中國家電產業無論生活消費端、循環利用回收端還是制造端與采購端,都與“碳中和”戰略高度相關。換言之,隨著“碳中和”戰略的深入實施,中國家電產業上下游必將受到直接影響,而絕不是一些企業認為的“事不關己”。
“碳中和”會讓家電行業怎么變?
既然在未來若干年的“碳中和”戰略期內,家電產業必然受到戰略的影響,那么家電產業將因此發生哪些可以預見的變化?
首先,是產品能效水平的全面提升。雖然包括家用空調在內的新能效標準已經領先于全世界,但對“碳中和”的需求來說,這還遠遠不夠。通過創新技術和革新的零部件優化方案,將產品能效進一步提升,成為勢在必行的行業升級路線。而在此過程中,家電企業還要將提升能效的解決方案通過產品采購、制造、流通、使用、廢棄在內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計算在內,形成綜合節能的升級方案。這不僅需要上下游企業的研發投入,還需要日益重要的數字信息技術于企業運營管理上的全面升級。
其次是應用智慧物聯等人工智能技術,全面推動家電在使用過程中的節能、減排。目前,一些家電企業正在嘗試的場景模擬技術,引導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便捷地操作和節約資源。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產品升級的重大機遇。
家電全場景集成化的升級將納入“碳中和”的數字信息,如全屋用水、全屋制冷和采暖等綜合家電解決方案會被廣泛應用,使得家電產品在銷售的同時就實現了用水、用電、用燃氣等碳排放資源的節約利用。
R290等環保制冷劑、發泡劑的替代應用進程將加快且得到更多的重視。如HFC制冷劑的使用量,將受到基加利修正案和碳中和政策的雙重影響,必將加速替代的進程和力度。
未來,“碳中和”的相關推動和限制政策將逐步落地,盡管中國家電企業或將迎來重大的政策機遇,但也可能遇到重大的政策限制。因此,如何在現階段從產品生命周期伊始,甚至企業運營大盤中做好“碳中和”相關領域的投資、研發準備,應是家電企業全面深入研究的過程,而并非匆忙推出一款產品就稱之為“碳中和產品”。
致力于引領全球的中國家電行業,其實時間緊迫
按照中國的承諾目標,中國實現“碳達峰”還有8年多的時間、實現“碳中和”還有38年多的時間,看起來很長。然而,在時間表上,歐盟國家和美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設立的“碳中和”目標年份是2050年,距今只有28年多的時間。
“十四五”中國家電工業在科技領域提出的目標是,中國家電行業要成為全球家電科技創新的引領者。踐行這一目標,不僅要在全球家電市場繼續擴大市場份額,更要在家電產品的技術趨勢、標準制定、法律法規等方面實現全面引領。
因此,鑒于中國家電產業的全球化引領者的目標,中國家電產品和技術必將符合歐盟、美國等地的“碳中和”戰略要求,不僅要按照歐盟等“碳中和”領先國家的時間表,甚至要提前于歐美的“碳中和”時間表。
有信息顯示,為了保證歐盟內公司的競爭力,歐盟委員會將于2021年7月提出碳邊界調整機制(俗稱碳關稅)。雖然前期碳關稅只涉及鋼鐵、水泥、化肥等領域,但按照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在歐盟市場出臺限制中國家電產品的“碳中和”相關法規只是時間問題。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中國家電產業將因“碳中和”的“技術壁壘”而失去國際前沿市場,遑論引領。
因此,中國“碳中和”的目標時間雖然看起來很遠,實際上卻“近在眼前”。在這顯而易見的巨大戰略機遇期之中,中國家電產業面臨的相關技術升級實屬不易,可謂任重道遠且時間緊迫。
“碳中和”的時代來了,中國家電產業準備好了嗎?
編輯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