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搜門網跟業內技術專家廣泛交流,圍繞門墻柜一體化的趨勢熱點展開,兼談其他行業技術熱點問題。在交談中,我們發現實際上大家對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存在差異的。當然這是一件好事,無論對于概念的認知本身來講,抑或是隨后如何能更好地推動它來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以下是與專家交流后,搜門網聽到的另一種聲音,為充分展現各方觀點、多視角探討這一未有定論的話題,現整理成篇。
誰更迫切需要門墻柜一體化?
門墻柜一體化并不是由消費端主導的一場變革,普通個體消費者對于門墻柜是否一體化關注度不高,或者說愿望并不迫切;從渠道來講,工裝和高定會有一部分需求,但比例也不會太高。因此,這種需求主要還是來自于木作行業廠商、企業內在的自我驅動。
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各家自覺不自覺地都在跨界,做門起家的去做柜類,做柜類起家的去做室內門……都想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客單值,不然在房地產市場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營銷成本在銷售額中的占比過高,收益甚少。增加客單值,當然就可以有效地攤薄營銷成本,緩解廠商的生存壓力。與其撒大網撈魚,還不如延長單個顧客的服務鏈,這樣從時間的投入產出比上來看也是高效的。尤其做木制品,特別是做門墻柜等板材,相比其他制造領域來說,工藝并不算復雜。
為木門生產提出的“兩化”要求
但要實現門墻柜一體化,行業首先要做到“兩化”。但這里的兩化,并不是國家工信部倡導的“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而是別有它義。
首先,是要建立起一套能夠廣泛應用的產品標準。
以木門為例:在歐洲,室內門一直是按標準化尺寸去生產的。而在國內,針對室內門其實也早有洞口的建筑施工的國家標準,但在工程實踐中幾乎沒有人按國標去執行和驗收,因此造成木作產品最后都成了各行其是。
在毛坯房的時代,沒有人關注門的標準化問題,但現在歷史已走進精裝房時代。地產商在做精裝時會有意識地去做產品的標準化,因為一旦實現標準化,它在后期安裝、更換的時候就會非常方便,省時省力。并且,標準化的產品很容易做到批量化生產,如此一來銷量就會提高,這是生產端所樂見的。連帶著它的溢價能力就會更強,這又是品牌商求之不得的。
但在目前,室內門的標準化只是地產商在推動,而隨著精裝房的普及,這應該是大勢所趨。希望參加技術大會的業界同仁也能關注到這一問題,因為這是實現門墻柜一體化的重要一步。
第二步則是要實現信息化,換言之就是實現企業的數字化轉型。當然,這與工信部的要求也是吻合的。
目前,少數企業可以做到系統自動接單、拆單,銷售端、設計端、生產執行(MES)端打通,也就是實現零售訂單柔性混線生產。做門的制造能夠做到像柜類產品的定制化生產,這樣的企業簡直鳳毛麟角。
在局部上實現自動化的要求其實并不難,大多數行業企業已經實現,但在全流程實現數字化管理則任重道遠。按照國家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發展的要求來遴選木門企業,現在來看應該還沒有一家能夠做到。其實,卡點就在于信息的打通,具體來說就是設備和數據的連通,包括不同品牌、不同設備之間的打通,各環節之間的數據流通。
實現“兩化”難在哪兒?
以行業的現狀來看,目前從數字化轉型這一概念上能吃透的就很少。做柜和做門工藝差別很大。板式家具就是那幾種設備,相對來講較為簡單:電子鋸、封邊機、排鉆等,一種用來開料、一種打眼;門的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有門骨,門扇等,需要鎖孔加工,有的還要做油漆涂裝,之后還要跟原訂單需求去匹配。門的工序較多,部件比較散,所以相對來說生產加工管理更為麻煩。
由于門的制造設備品牌多樣,數據流更難以打通。加之門的設備專業程度還不夠,產品加工也比較復雜,因此做到系統設備的連接目前還有很大的難度。對于系統和硬件不夠了解的廠商來說,這方面沒有深刻了解和系統認知,可以說數字化轉型就根本無從談起。
綜上所述,標準化與信息化是有志于拓邊的門企,現階段應該聚焦的“兩化”。有了標準就能夠利用設備實現分線生產;有了信息化,廠商就能實現“所見即所得”,最大化地利用設備的自動化程度,才能夠得到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因此說標準化是信息化的基礎,而這兩化其實是緊密相關的。此外,如果不解決這兩點,即使做出了產品那也是“作坊式”的生產,與現代制造業的要求相去甚遠。
編輯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