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建筑市場蓬勃發展,木結構(木屋)行業呈現出穩中有升的積極態勢。2020年,我國木結構(木屋)行業面臨的優勢政策更多,市場活力更強,創新能力有所提升,一個嶄新的成長期正在展開,神州北極木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政策紅利逐漸顯現
“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更是未來木結構(木屋)行業發展的主題。而鄉村振興戰略更是讓木結構(木屋)企業迎來了新風口。
2020年的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抓好八項重點和任務,涉及裝配式建筑的就有兩項,即“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全面開展鄉村建設評價工作。推廣裝配式鋼結構等農房建設方式”“加快發展‘中國建造’,推動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建設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完善裝配式建筑標準體系。深入實施綠色建筑創建行動”。
作為一種綠色低碳、節能環保、防震減災、工廠預制、施工高效的建筑方式,木結構(木屋)對實現建筑結構多元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落實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既要注重保留鄉村特色,又要保護好現有的田園風光和地理環境,繼承和發展鄉村的傳統文化,木結構(木屋)是不二之選。而推進多層“木—鋼”“木—混凝土”混合結構建筑,在以木結構建筑為特色的地區、旅游度假區推廣木結構建筑,也有著積極的現實作用。
2、裝配市場熱火朝天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業生產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裝配式建筑行業迎來良好發展機遇。《 “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達到20%以上,積極推進地區達到15%以上,鼓勵推進地區達到10%以上。全國裝配式建筑政策性文件的頒布落實給各個省市地區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各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發展裝配式建筑,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奠定了基礎。
隨著各地裝配式建筑項目落地,我國新建裝配式建筑規模不斷擴大。根據住建部數據顯示,我國新建裝配式建筑面積逐年增長,2019年達到了4.18億平方米,同比增長44.6%,近4年年均增長率為55%,占新建建筑面積比重13.4%。而在2019年的數據中,裝配式木結構建筑242萬平方米,占比約在0.6%。按照木結構建筑類型分析,新開工建筑主要以輕型木結構和井干式木結構為主,超過75%以上。國外相關企業、協會紛紛與我國各級政府、協會、科研單位、高校、企業展開合作,共同推廣木結構建筑,預計2030年我國的木結構建筑市場總額將達到數百億元。
相較于裝配市場的巨大需求,木結構(木屋)產品供給遠遠不足。無論是終端產品總量、上下游產業鏈還是設計銷售等“軟”環節,木結構(木屋)企業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由大興安嶺神州北極木業有限公司承建的太平湖國際會議中心位于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內,由會議廳、報告廳、餐廳三部分組成,總建筑面積7071平方米,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現代裝配式大跨度木結構會議中心。
中式簡約的現代建筑風格融入水紋造型及東南亞裝飾元素,磅礴大氣的坐落布局,獨特的造型與相鄰的太平湖交相輝映,已成為云南彌勒新地標。
3、文旅需求日益繁盛
現代木結構(木屋)在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較為流行和普及,特別是一些高檔別墅、傳統民居都傾向采用木結構建筑。隨著我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具有綠色生態、抗震性能好、工業化程度高、健康宜居等優勢的木結構(木屋)潛力巨大。
特別是在文化旅游方面,木結構(木屋)獨具社會文化優勢。我國全域旅游戰略實施后,旅游業與其他產業進一步加速融合,鄉村旅游、體育旅游、冰雪旅游等新興業態不斷涌現,以特色小鎮、鄉村旅游和主題公園為代表的文化旅游事業迎來黃金發展期。這些景觀對木結構(木屋)的需求量大,是木結構(木屋)行業穩定而有力的增長點。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中國木結構產業聯盟曾對全國83個重點項目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文化旅游項目占64%,居住建筑占12%,公共建筑占24%。文化旅游依然是木結構建筑的主要市場。
在國內各大文化旅游勝地,如靈山小鎮·拈花灣、贛州南康家居特色小鎮、太平湖森林小鎮、蕭山湘湖羅家山村景區等,木結構(木屋)幾乎已成標配。然而,每個景觀的調性、美感、歷史都不相同,這也對木結構(木屋)的設計制造提出了更高、更多樣的要求。只有不斷提升相關“軟實力”,國內木結構(木屋)企業才能真正把握住這一部分利潤。
4、國際同業蓬勃發展
與國內市場不同,木結構(木屋)行業在國際上的發展更具有創新性。比如,2020年越來越多的高層木結構建筑在世界各地拔地而起,美國將允許木結構建筑建造到18層,而加拿大則已經批準建造12層高的重型木結構建筑。此外,裝配式與模塊化建筑技術日趨成熟。在實際的木結構(木屋)建造過程中,大量現場施工環節被前置到工廠,施工周期大大縮短,質量和成本得到有效均衡。由于木材的靈活性和通用性強,自重輕、運輸成本低,且木結構(木屋)的安裝對現場施工環境要求低,構件吊裝便捷,采用裝配式、模塊化建筑方式據計算可以減少20%到50%的工期和20%的成本。
而為與裝配式、模塊化建筑相匹配,許多國際木結構(木屋)企業采用了設計施工一體化商業模式,將材料標準、模塊化設計、預制生產、建造施工、拆除和再利用整個鏈條重新整合,簡化供應鏈。在設計方面,他們也更多地采用數字化設計工具,如建筑信息模型、制造和裝配設計、3D渲染軟件和增強虛擬現實技術等等。
在設計理念上,越來越多的國際木結構(木屋)設計師青睞“親生物”設計。所謂的“親生物”理念認為,接觸自然和天然的有機材料能使人們內心保持平靜,改善健康。利用木材的溫暖紋理和自然美感,設計師們將居住者和自然環境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運用天然材料、自然光和植物創造令人愉悅且高效的建筑環境”。
5、技術、觀念不斷更新
我國現代木結構(木屋)主要采用膠合木結構的設計與機械加工工藝。此外,單板層積材、定向刨花板、冷壓膠合梁柱等技術也基本成熟,正逐漸運用到相關建筑工事之中。
隨著木結構建造技術的發展,工程項目對企業生產效率、加工精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大型木構件加工流水線主要進口自德國,國內已經投入使用德國Hundegger木構件加工中心30余臺套、木骨架組合墻體生產線多條,加工能力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據報道,福漢綠建、劍河園方、貴州凱欣、吉林森工、山東鼎馳、湖北康欣等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也瞄準木結構(木屋)市場不斷發力,木結構(木屋)行業整體投資規模及加工能力顯著提高。
同時,我國木結構建筑樣式更多、質量更高。具有自重輕、工業化生產、造型美觀、科技含量高等特點的大跨木結構得到發展,多高層木結構建筑已經發芽。2017年《多高層木結構建筑技術標準》(GB/T 51226-2017)推出后,我國多高層木結構(木屋)迎來了發展新機。2020年9月6日,位于煙臺市蓬萊區劉家溝鎮的山東鼎馳木業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辦公樓項目舉行上梁慶典儀式活動,標志著項目主體結構順利封頂。該項目是我國首個6層木結構裝配式建筑,是木結構多層建筑技術發展的里程碑,其建筑層數、高度以及裝配式木結構相關技術運用均屬國內首例。
不過從整體來看,我國木結構(木屋)企業的發展還長路漫漫。根據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的調查,95%的木結構(木屋)設計單位有3年以上的木結構建筑設計經歷,但其中有10年以上經歷的僅占1/3,木結構施工企業中入行10年以上進入成熟期的企業僅占10%。目前,我國木結構(木屋)企業基本依賴“技術進口”,設計、材料、加工、施工、管理、維護等方面總體水平偏低,施工工具、材料、輔配件、設計軟件等皆不完備。各地雖然已經有了一批現代木結構建筑構件、零部件及木結構建筑施工企業,但規模偏小,上下游企業、行業組織、行政管理部門、學術科研機構之間缺乏聯動,資源缺乏有效整合。
編輯 林草椅
中國家居品牌戰略行動組委會
中國家居產業發展報告編寫組
家居網鏈、林草價值網鏈
2021年家居產業報告投稿聯系郵箱:wxhk98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