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竹種基因庫;是中國最大的叢生竹、散生竹和混生竹生長基地;這里有428種竹類……這里就是“中國竹都”——宜賓。完整的竹生態系統、悠久的竹文化系統、發達的竹產業系統、多樣的竹技藝系統、獨特的竹景觀系統讓宜賓人與這片竹林完成了一場又一場千年的對話。
對于張玉龍來說,清河園不僅是祖輩傳承給他祖屋,也是他心靈的歸處。在這里,他時常與文人雅士煮酒論竹;在這里,他會和他的徒弟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講述他奉獻了一生精力的事——傳承長寧的竹文化。
被當地人稱為“竹癡”的張玉龍開過竹工藝廠;搞過竹根雕學習班;辦過竹裝飾培訓班;甚至被譽為中國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的蜀南竹海也是他曾經參與開發的。
已過古稀之年的張玉龍早已頭發花白,但精氣神依舊十足。最近一段時間,他呼朋喚友張羅著長寧縣首屆竹工藝賽寶大會,一千多件藏品被他一件件收集起來,期待讓更多的人通過這些寶貝了解長寧縣竹文化、竹工藝風格,把竹變成更多人的精神信仰,如同竹般堅韌的向上生活。
作為國家級非遺江安竹簧代表性傳承人,何華一身兼美術家、書法家、雕刻家于一身。在他的工作室里陳列著上百件巧奪天工的竹雕作品,將江安竹簧工藝的精美展示得淋漓盡致,流露出中國民間工藝的文化藝術特征。
以竹為藝,以刀代筆,雕琢淡泊悠然。何華一一直希望通過他雕刻的作品記錄下他這一生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他與這片竹林的故事,記錄下他對竹的深愛,傳承竹根雕手藝。
在江安的郊區建起一棟竹藝工坊,何華一說這也許就是他的收官之作。從最初的場館設計到館內裝飾,他都要求精益求精。一個浮雕上的畫眉鳥,就需要一個星期。沉心雕刻,何華一和他的子孫在一次次手起刀落中歷練出超乎常人的耐力與技藝。
而作為宜賓江安縣傳統手工造紙第五代傳承人,陳義付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耳濡目染學會了傳統手工造紙,今年47歲的他造紙技術爐火純青。竹是陳義付造紙的原材料,而他所在的江安縣鹿鳴村是宜賓百竹海景區的核心區域。以青青翠竹作為古法造紙的原材料,最大的好處就是取之不盡。
如今造手工紙更講究質量,因此陳義付降慢了他的造紙速度。 在精細舀紙的同時,陳義付還需要偶爾用竹棍攪動一下水里的紙漿,以保證紙張質量均勻。這是費神費力的苦力活??申惲x付卻一直樂在其中,因為他希望能把這個手藝傳承下去。
宜賓作為川南竹產業集群的核心區域,多個竹產業在竹海人的努力下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2019年,全市竹林面積達350余萬畝,形成了竹漿造紙、竹漿粕、竹纖維、竹筍加工、竹飲料、竹人造板、竹家具、竹工藝品等多門類的竹加工體系,竹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18億元。其中宜賓紙業則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宜賓竹產業中的龍頭企業。據了解,目前宜賓紙業每年用竹量約85萬噸,漿紙總產能55萬噸。
千年的種竹歷史,讓宜賓“竹”承擔起產業富民的使命。衣之有竹布,食之有竹筍,寫之有竹管,書之有竹紙。與竹而居,是文人墨客的精神皈依;以竹為食,是竹海人的質樸生活。一器一物、一枝一葉,世代相襲,宜賓人通過多樣的竹技藝、竹文化傳承著先輩們的勤勞與智慧。
豐富的竹資源,不僅承載著竹海人的致富期盼,還構建起一道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還讓宜賓擔負起“生態首城”的職責。宜賓緊抓時代機遇,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用于竹產業發展,從竹林基地建設、竹特色鎮村建設、竹精深加工、竹產業園區建設、竹工藝發展和竹文化培育、竹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技術創新創造等7個方面予以支持。宜賓竹產業已成繼浙江、福建后的一處新熱點、新高地,正以昂揚的姿態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作者:金字招牌
編輯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