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全球經濟形勢下滑導致許多行業都面臨寒冬期的挑戰,地產行業同樣持續了腳步放緩的節奏,而與其息息相關的家居設計行業也受到波及,2018年的室內行業承受著業務市場容量減少、客戶難度過高等諸多壓力,而在寒冬來臨時,總有一群不畏艱辛的探索者...
2018設計行業新模式探索關鍵詞:聯合
2018年全球經濟形勢下滑導致許多行業都面臨寒冬期的挑戰,地產行業同樣持續了腳步放緩的節奏,而與其息息相關的家居設計行業也受到波及,2018年的室內行業承受著業務市場容量減少、客戶難度過高等諸多壓力,而在寒冬來臨時,總有一群不畏艱辛的探索者在奮力摸索新的思路。
對于設計行業來說,并未在社會經濟中占據主線,只是在近兩年的消費結構升級中才逐漸提升地位,在惡劣的經濟形勢下,2018的設計行業并沒有挾制,反而開辟了自己的發展新方向。
對于設計師以及設計工作室來說,必須完全摒棄在本行業內閉門造車的,而是以開放的姿態來擁抱困境,挑戰與機遇并存。
2018的設計行業,不論是家居產品設計還是室內軟裝設計,都以一種開放的心態“聯合”對待所有新事物,并找到了非常適合自身的聯合模式。
資本+設計
梁志天資本蝶變為行業注射了一支“強心劑”
今年7月5日,香港知名設計服務供應商梁志天設計集團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碼為02262,每股股價0.71至1.05港元發售2.85億股,集資規模2.02至2.99億港元,90%作配售股份,余下10%公開發售。
這一事件發生立即在設計行業內引發關注討論,在以機構投資者主導的香港資本市場,同時又面臨當下新經濟獨角獸大面積破發潮,以及全球經濟變化的不確定性,作為來自幾乎與資本絕緣的純設計服務行業的上市公司,梁志天設計集團表現的異常勇敢,這次上市更像是一個里程碑。
集團創始人梁志天是業內殿堂級設計大師,對于設計與資本市場的關系來說,他有自己的看法。
“十年前我已經開始思考公司傳承的問題,不是為了我,也不是為了公司,其實更多是為了員工。傳承有很多方式,2014年,江河集團收購了我的公司SLD 70%的股權,這樣我們就獲得了一些資金以及管理上的支持,有了這些支持,我們又開始思考,“上市”也是有利于公司傳承的方式之一,通過上市公司價值會被認可,會通過市場得更多的資金支持,也可以分給員工一些股份,這對于員工來說也是一件好事?!?/span>
其實對于設計公司的上市來說,反而在投資領域占有自身獨特的優勢:獨立設計師品牌的護航、穩定的客戶關系、室內陳設與設計服務的收入比重提升等。
設計聯合資本,從梁志天集團的上市道路上看,不僅利與自身業務模式的擴張,更有助于穩定公司的管理,借“他山之石”改變困頓。
互聯網+設計
消費者可在網上自行設計
這不算新說法,但今年表現為新零售下的互聯網+。
丹麥著名的奢品音箱品牌B&O在今年推出了一款全新的BeoSound Shape無線揚聲器系統,除了B&O一貫簡約的造型和一流的視聽技術,在產品的安裝形式以及售賣上都加入了新思維。
根據房子走向、布局、裝修、材質、結構,在B&O官網上可以選擇不同數量、不同面積、不同顏色、不同呈現形式的音響模塊,而來自B&O自身的優秀設計團隊會根據消費者提供的信息進行優化設計,最終由專業安裝團隊進行實地考察安裝,拼接造型、顏色搭配等,消費者自己即可參與設計,并根據工程師的意見打造專屬的家庭音響設備。
IP+設計
設計師品牌化助力行業發展
“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這個概念誕生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在人類社會實踐中所取得的智力勞動成果都可以提請IP保護。而寬泛意義上的IP,某一個人、某一個組織都可以被IP化,而隨著后來“飯圈文化”的興起,IP所創造出的巨大商業價值引起了廣泛關注。
對于設計師來說,IP的建立可以是一個人,一種理念甚至只是一個項目。
在今年3月,著名設計師梁景華與門川家居合作的“梁景華設計館”在廣州家具展上揭幕,這是業內少見的以獨立個人設計館的形式參與到產品開發設計的模式,除了在建筑、室內領域有著崇高地位,在家居產品領域,梁景華博士也同樣有著自己的熱愛。
對于門川家居來說,與獨立設計師合作并將店面、作品皆以設計師個人身份命名,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獨立設計研發并對其負責,但是如此模式下雙方都承擔壓力,所以無論是產品設計的質量還是商業價值的實現,都會有保證。
就像梁景華博士說的那樣:
“店面以我的名字命名,所以我一點都不能偷懶砸了自己的牌子?!?/span>
設計館開幕的當天,梁景華博士還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宣傳,號召大家參觀,企業在維護設計師個人的權益同時,設計師也盡自身最大努力把關設計質量、維系商業利潤等。
今年9月,著名設計大師何宗憲也加入其中,設立了“何宗憲設計館”。
這些以設計大師個人名義開張的設計館同樣將遍布全國,而個人IP所帶來的商業價值以及社會關注度同樣為推動行業發展起到非常積極有效的作用。設計師個人品牌的樹立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尤其是在“自媒體”時代下,個人品牌的樹立實現形式更加靈活,應用范圍更加廣泛,帶來的社會價值、商業價值、行業推動價值都將展現出裂變效應。
2018年的全球經濟形勢、地產發展進入寒冬,卻推動了設計行業在嚴峻客觀條件下的新模式探索。用開放的姿態擁抱各種新經濟形態,并在新形態下展示自身優勢獲得發展。即使是嚴冬又如何,聯合、改變……設計行業在利用自己的探索在困境中砥礪前行。
編輯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