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與發展,我國家電產業其生產規模已躍居世界首位,并誕生了以海爾、美的、格力、TCL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家電品牌,所取得的成就也舉世矚目。但是,在令所有家電人欣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家電產業大而不強、創新力不足、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及產業共享平臺缺位、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供需矛盾與產業鏈協同發展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我們從家電制造大國到家電強國的建設仍任重道遠。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環境與新常態,新時代給予了中國家電行業新機遇。
家電產業迎來變革 智能物聯已成趨勢
在新常態下,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而智能物聯網家電無疑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代表。在經歷了野蠻生長、規模擴張、品牌競爭等階段后,傳統家電廠商屢屢見效的價格戰、大規模促銷戰、高頻次廣告戰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明顯減弱。面對新常態、新環境、新群體,傳統的家電企業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個局面不斷的惡化與蔓延,卻仍然找不到可以應對的方法與突破口,對于眾多的中小廠家而言,如何轉變發展方式、轉換增長動力、引入全新的發展理念已成為眾多企業的當務之急。
對此,行業觀察員曾德強認為,隨著智能物聯網的興起,家電產業的界限將變得越來越模糊,家電產業鏈內部正在發生巨變,傳統的家電企業正面臨著更新換代、成本上漲、渠道分散、兩端擠壓、供需矛盾等發展難題;而處于“新零售+物聯網”時代的家電產業,如果仍繼續走粗放式經營的老路是很難有前途的,唯有積極擁抱智能化物聯網大趨勢,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而新模式、新技術、新物種、新平臺的出現將成為中國家電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
時下,智能化與物聯網正勢不可擋的席卷著各個行業,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消費模式,也深刻影響著家電產業的發展,一場圍繞智能化與物聯網的產業革命正在進行,智能家電已嶄露頭角。發個微信可遙控開啟空調,發個微博可了解冰箱剩余食物存量、保鮮狀況,登陸家庭網絡可以了解目前家中溫度、濕度等信息,家電單品智能化已基本實現。不過,這種互聯互通的只存在于一個品牌的不同家電產品之間,受困于家電品企業各自為陣、通訊標準、通訊協議不統一,導致各廠家生產的設備、產品,出廠通訊標準、接口也不統一,不能互聯互通的問題已成為了智能家電的硬傷。
而隨著物聯網智慧家庭場景的演變,家電產品將會是智能家居系統中的主角,智慧家庭、智慧社區的聯動效應才會真正開啟,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互聯互通、跨界整合潮;因此,家電產業鏈企業應結合消費升級需求趨勢,緊緊抓住智能物聯網風口,大力發展智能家電、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和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實現企業創新發展與產業升級同步。
家電產業鏈將分工重組 共享新時代已經來臨
隨著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馬扎、共享籃球的問世,家電行業近年來也開始興起了一股共享潮,市場上出現了以共享洗衣機、共享電冰箱、共享電視、共享凈水器、共享空調等為代表的共享家電產品。不過,業內人士則認為,現有的共享家電產品盡管還不盡如人意,但我們應該看到隱藏在這一輪共享家電背后的商業動力,這正是過去中國家電產業改革開改40年以來最大的短板。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而在轉型的過程中,跨界打劫者將會越來越多。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一個強大的智聯商業共享生態體系形成,并會深刻影響產業鏈的內外交互與互聯互通,而一旦智聯共享生態形成,家電產業鏈所有環節將會被重新分工與深度重組,幫助更多的企業獲得更多的渠道和用戶,從而讓用戶通過以、智慧家庭、智慧小區、智慧社區系統的無界聯動獲得更多的產品與服務。
家電行業觀察人士表示,長期以來,家電廠商已經習慣制造產品售出后交易即完成,即便是家電的維修服務也屬于被動響應,家電產業始終沒有一個全開放供應鏈平臺,各大品牌各自為戰,諸多小平臺各自圈地,家電廠商與用戶根本沒有建立起快速和實時的響應交互機制。另外,不管是從單個產品的智能,還是到智能物聯家居生態平臺的構建,家電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了跨界組合,無論是海爾跟馬云的合作,還是美的與小米的合作,家電行業的邊界已越來越模糊,家電產業智能物聯共享的新時代已經來臨。
編輯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