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是人們的必需消費品,這個前提條件為家居行業定義了一個很大的市場。家居行業也是歷史非常悠久的行業,它伴隨著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發展。
只是近年來,整個家居產業不僅在轉變,甚至還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
面對家居行業持續不斷的消費升級,本該風生水起的家居行業卻呈現出了兩個極端:行業里大中小企業的差距不斷加大,產業不斷轉移,消費階段不斷改變;創新消費、品質消費與審美消費等新出現的消費名詞成為了衡量家居企業好壞的標準,家居消費風口的到來,無疑給各個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這兩年,家居越來越難做了”成為了最近經常能聽到的聲音,可是另一方面,從網絡上各個產業統計網站公布的數據來看:家居產業持續以年復合增長率百分之二十九速度增長,全國家居零售額從2012年1600億到2017年的2200多億……哪個行業能有這么快、這么大的增幅。可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卻感到徹骨的寒冷,為什么感覺卻是如此不一樣?
家居行業被“邊緣化”?
原材料成本上漲、租金上漲、人力成本上漲、勞動力不足、房地產等其他行業截流以及環保問題是這幾年家居企業必須要邁過的鬼門關,沖出來了,就可以重獲新生,沖不出來,就只能被這個市場所淘汰了。
這幾年國家整體產業進行大的升級與轉型,許多地方政府開始著重培養或是吸引高新技術產業,而作為中國傳統輕工業的代表,家居行業好像越來越不被重視了。從前陣子的江蘇南通下達的280多份《責令期限整改指令書》,責令當場停產停業83家、采取停止供電21家、自行搬遷或關閉27家,到《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5版)》明確規定家居制造業為重點限制行業。再到成都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布局中,現有的6000多家家居企業70%面臨遷出問題等等來看,家居行業好像沒有以前那么吃香了。
形成上述的主要原因便是環保問題,這也是最近家居人一直最為詬病的話題。近幾年國家加大環保整治力度,對不合格的企業先是停工整治,整治期間一過要是還未完成便封停企業。
僅2017年上半年,北京市對固定污染源環境違法案件共立案2000多起,罰款超億元,其中,家居行業更成為整治污染違法活動的“重點關注”對象。隨著越來越多環保政策的出臺,家居生產行業升級勢在必行。對家居企業來說,環保是必須邁過的一道坎。然而,由于家居行業總體呈現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缺少龍頭企業的特點,使得其污染防治工作尤為嚴峻。
自2016年開始的環保督查,波及全國的“停產令”“限產令”,環保風暴吹垮了上千家家居企業。而那些“剩下的”,無論是“出走”還是“被出走”,皆是無奈之舉。
生存成本上漲,利潤被快速擠壓
人力成本上漲是大多中小企業遇到的現狀,而在某些地方,勞動力不足也成為了企業遇到的一個困境。最近幾年,“普工荒”已經成為家居制造業的“常態”“全年招人,全員招工”,這樣的情況對于很多家居制造企業來說,一點也不夸張。從勞動力市場運營方以及參加招聘的制造企業反饋的數據來看,與2017年同期相比,2018年普工市場總量縮水約四成。
未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家居行業在內的密集型行業都將面臨“無人可招”的困境,一些實力強大的企業尚且可以往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來彌補人工不足的困境,而對中小家居企業來說似乎已難以跨越。
最近我們總能看到某地家居城正面臨生存危機,一些家居制造工廠一度被關停或是徹底關閉,甚至很多地區的家居賣場中,幾百平方米的展廳里可能只有三四名顧客在店內參觀選購等等一類的報道。
仿佛這已經是一種常態了,賣場租金年年上漲,周末大賣場中的人流量也不高,線下門店的獲客成本不斷走高,國家要求房產精裝修后交付給消費者,一部分的家居銷售額就被房地產分流了,作為房地產下游企業,房地產行業遇冷,家居行業自然受到影響。
不僅是房地產,裝修公司在做整體裝修的時候也會分流一部分市場。同樣的,電商銷售給線下賣場銷售也造成一定沖擊,家居線下銷售的難點在于家居銷售渠道拓寬,對線下的競爭越來越大。
精準市場定位,守住自己的蛋糕
家居行業未來整體走勢將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轉變、由成本優勢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由數量規模型向成本效益型轉變、由單純制造型向復合展型轉變、由粗發經營型向集約發展型轉變、由店面銷售為主轉向互聯網、新零售和無界銷售轉變。
既然家居產業未來轉型升級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家居企業也必須要學會洞察消費變化,做好市場細分和精準市場定位很重要。
同時也要特別注重創新的驅動發展,從設計、產品、工藝、營銷模式上去創新,學會應用人體工程學設計、新科技新技術等先進理念的結合和人性化設計對產品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勇于技術創新,在技術創新的突破上尋找企業發展的突破口。
環保的理念和文化的理念已成為產品的靈魂和基礎,堅持生產環保家居讓消費者獲得安心的產品和售后體驗。防治污染是全社會的課題,企業萬不可逆流而上,不然最后只會淹沒在這股洪流之中。
編輯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