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愿意購買綠色產品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多。但在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自稱綠色的商品時,消費者往往陷入選擇困境,不知道什么樣的產品才是真正的綠色產品。其實,要想準確地分辨出綠色商品,識別環境生態標簽是一條終南捷徑。那么問題來了,誰有資格給我國的綠色產品貼上“中國環境標志”呢?
2016年12月27日,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育慧南路1號的中環聯合認證中心,該中心總經理張小丹、副總經理吳冷接受《環境與生活》記者采訪,向記者介紹了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也稱“十環認證”)的現狀與發展方向,并透露了這項事業與國際接軌的曲折歷程。
“十環認證”誕生于1993年
綠色產品上的生態標簽,可以向消費者傳遞明確的綠色消費品信息。消費者通過購買綠色產品,等于用真金白銀來支持環保,并保證自己的健康與安全。
吳冷介紹,全世界最早的環境標志是德國的“藍色天使”,誕生于1978年。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大會的感召下,1993年很多國家開始推出生態標簽,環境標志領域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全球生態標簽網絡”(GEN,也譯作“全球環境標志網絡”)也應運而生,各個國家的生態標簽成為組織里的成員。也是在這一年,當時國家環境保護局(環保部前身)的解振華局長提出,中國也要開展環境產品的標準化工作,然后就向全社會征集環境產品標志的設計,同時開始制定相應標準化工作的計劃、規則、程序。1993年8月25日,當時的國家環保局向社會發布了“中國環境標志”的圖形;到了1994年,中國環境標志產品的認證標準正式出臺,形成了今天廣為人知的“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俗稱“十環認證”)體系。
認證企業數和產品數全球最多
“十環認證”是一個很完整的系統,包括標準、開發、產品認證的一整套規則。吳冷介紹:“從1994年發展到今天,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企業的數量和產品數量已經是全球第一,獲得環境認證的企業一共有4000多家,囊括幾十萬種產品。”
鑒于中國環境標志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2014年9月25日,全球生態標簽網絡(GEN)2014年度大會在北京召開,中環聯合認證中心作為東道主,與來自全球生態標簽機構的50多名代表共商綠色議題。
GEN董事會主席羅賓·泰勒在這次會上說:“本次聚會我們慶祝GEN創立20周年,同時也祝賀東道主——中環聯合認證中心‘中國環境標志計劃’誕生20周年。”
GEN的成員有協作成員也有正式成員。最新的規定是,新成員加入要通過組織的評審,通過就可以成為正式成員,如果你沒有把握通過評審,或者還不想做這個評審,那就叫協作成員,GEN的成員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4年9月25-26日,由中環聯合認證中心承辦的全球生態標簽網絡(GEN)2014年度大會在北京召開。
歷經波折 成功加入GEN
中環聯合認證中心2008年成為GEN成員,2012年通過了GEN多邊互認機制GENICES同行評審(可與其他通過GENICES評審的成員開展互認合作),同年,經過GEN全體成員投票通過,CEC總經理當選為GEN理事成員。
吳冷解釋說:“我們起步不算晚,但為什么2008年才加入呢?這是因為GEN當時有3個創始機構,其中之一來自臺灣,該組織名稱包含所謂‘中華民國’的字眼,這是我方不能接受的,我們當時與GEN里的其他成員聯系,希望臺灣的這個組織能改一下名字,比如參考在國際奧委會的做法,改為‘中華臺北’。但一開始,臺灣的這個組織不太接受。GEN里的其他成員也說,這是一個非政府的技術組織,不想介入政治問題。所以,加入GEN的事情就一直拖著。但我們國際合作的步伐并未放緩,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等很多國家開展了雙邊合作。隨著越來越多的合作伙伴對我們工作越來越深入的了解,他們逐漸意識到,中國這么大的一個發展中國家,生態標簽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很有意義,中國環境標志應該成為GEN大家庭的一員。最后,GEN的主席親自飛到臺灣,給對岸的生態標簽組織做工作,希望他們改名以便我方加入GEN。對方最后勉強答應,他們改名以后,我們中環聯合認證中心才加入了這個組織。”
中環聯合認證中心發展歷程
迅速成為6個理事之一
十環標志加入GEN的時間算是很晚的,但成為GEN6個理事成員之一的節奏卻很快。
吳冷先生說:“GEN主席羅賓·泰勒是個新西蘭人,2012年他帶隊來評審我們的時候對我講,‘我們感覺你們規范性等方面做得都不錯,是否愿意成為GEN的理事單位?’我們當時有些猶豫,擔心自己的英語不過硬,怕影響理事會工作。但羅賓·泰勒鼓勵我們,‘理事會里也有很多母語不是英語的國家,沒有關系,慢慢就好了。’然后,羅賓·泰勒果然在GEN后來的大會上提名我們當理事,很順利就通過了。”GEN的理事會有6個成員,每年都要換掉3個,目前的理事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加上德國、巴西及一個北歐國家。
記者了解到,2016年10月在烏克蘭基輔召開的GEN年會上再次進行了理事選舉。經過全體成員的投票,張小丹總經理再次當選為GEN理事。本屆理事任期為2016年~2018年。
中日韓聯手創立共同標準
中國環境標志認證起著引領綠色消費的作用。為了贏得具有綠色意識的消費者喜愛,企業在生產時就努力達標,申請獲得環境標志認證,從而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由于發達國家民眾綠色消費的意識比較強,所以凡是面向國際市場的中國廠家,對中國環境標志認證也更為重視。對這些廠家來說,產品貼上“中國環境標志”,就容易獲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因為它與很多國家的綠色標志是互相認可的。
吳冷介紹:“我們還與日本、韓國合作召開中日韓圓桌會議,研究中日韓三國環保標志的實施機制,也聯手設計了一些產品的中日韓共同標準,比如文具、電腦。設立共同標準的好處是,企業給產品做一次認證,在中日韓三國就都有效。”
認證是環保工作的重要抓手
參與GEN的各國組織,有90%是由當地的環保部門在管理,還有小部分是由技術監督機構管理,環保部門對產品的要求會通過這個標簽體現出來。
吳冷進一步說明:“例如,太湖的富營養化問題很嚴重,我們便做了洗滌劑的環保部行業標準;房地產室內裝修的污染問題嚴重,我們又推出了室內裝修產品的標準,例如地板、黏合劑、壁紙等產品。2006年,為了支持政府綠色采購,我們又出臺了辦公電器的標準,如打印機、復印機這些。這等于把環境標準做成一個工具,成為環保管理部門開展工作的重要抓手,來引領企業改善生產,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我們最近去德國,他們正在力推綠色采購,甚至寫入法規。就是說,政府在采購時要買擁有“藍色天使”、“歐盟之花”這兩個生態標簽的產品。政府如果采購沒有生態標簽的產品,必須證明其符合環保標準。”
當心騙企業錢的假認證
生態標簽一旦擁有,企業往往就身價百倍,所以也有冒充中心進行假認證騙企業錢的。
吳冷透露:“某地有一不良企業假冒我們,自稱可以頒發十環認證證書。我們得知后,就與中央電視臺記者一起去調查取證。到了當地,可能是有人提前給不良企業通風報信,頭一天還看見的那些假冒東西,第二天我們再去就全消失了。另外,也有企業冒用我們的十環認證圖標貼在產品上,也挺讓人頭痛的。不過,以前消費者沒什么好的識別辦法,現在可以到我們官網上去查認證編號了。”
證書滿天飛 采信度卻不高
當前市場上也有不負責任的機構,他們所謂“認證”就是走個過場,廠家是一手交錢,一手拿證書,造成“證書滿天飛”的怪象。
吳冷說到這里也不無苦惱:“我們注重技術標準的引領性,對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要求也很高,我的同事們都是懷著對環保事業的熱愛從事這項工作。也正由于如此,我們反倒沒有太強的市場競爭力。首要原因就是我們卡得太嚴,很多企業就不找我們,嫌太貴。有的企業還與我們實話實說,‘人家只來一個人,看半天,你們來3個人,每個人待3天,收費高那么多,而證書都是國家認可的。我們做企業的,還不是能省就省’。這就是市場不規范,要求不一樣,認證產品的品質自然不一樣。所以,我國是認證機構最多,從業人員最多,但采信度、認可度都太低。當然,中國環境標志的品質我們保住了,又有政府的引領性、技術上的先進性,加上與國際接軌,能給企業外貿帶來便利,所以還是有不少有遠見的企業選擇我們的服務。”
編輯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