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不僅是經濟大環境進入“新常態”,紅木家居行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后,隨著紅木原材料資源日益稀缺,單靠材料本身升值帶動行業快速發展獲得高額利潤的模式已難以為繼,近兩年紅木產業也開始步入一種“新常態”。
如今消費者對家具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觀念更加趨于理性。在終端市場尤其是高端紅木家具收藏市場倒逼之下,紅木家具企業面臨行業洗牌。那么,紅木產業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又該如何突圍?
實際上,紅木產業的前景取決于穩定增長的經濟環境和消費群體的購買力水平。紅木家具具有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收藏價值。而收藏業與經濟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在經濟新常態下就需要再次解放思想。
在1月4日中國紅木文化產業經濟論壇上,中國家具協會秘書長張冰冰認為,整個家具行業前幾年保持30%的增長速度,現在逐步有所放緩,但是紅木行業更有發展的空間和機會。盡管隨著消費的升級以及相關產業政策的出臺,使得大眾消費這部分有所下降,但是紅木代表中國的文化藝術,包括傳承、以及國家形象。
“像去年的G20峰會上,很多座椅都是中式紅木家具。這代表了我們的工匠精神,看到紅木產品能夠進入到國際交流的舞臺,整個行業應該有信心。”她說。
張冰冰指出,文化的傳承不光是產品的銷售,還應是提供一種生活方式。進入互聯網時代,需要轉變思路用互聯網的方式為傳統行業去服務。今后,行業和協會將共同合作,爭取早日成立中國紅木文化家具學院,培養和輸出專業人才。
新常態之下,必有巨變。中國紅木產業總量前幾年一直在遞增,全國大小紅木企業已接近兩萬家。進入新常態后,缺乏資金技術實力和設計制作實力的企業將被洗牌淘汰。對于紅木企業而言,如何求存發展呢?
一位紅木家居賣場企業負責人在“文化+金融高峰論壇”上分析紅木產業前景時認為,市場的變化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一次危機,但同時也是一個挑戰。追求企業的持續發展,一個是必要要堅守、能夠堅持。更重要的是創新,在于思想的解放上,這就需要企業有魄力和決心,敢于顛覆過去。在新的市場環境下,用創新的理念、用敢為人先的精神來去做積極的嘗試。
“傳統的家居賣場,再按照傳統的收租金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要求新、求變。”他表示,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里面,企業更多的是進行一種對商業模式的摸索和嘗試。除了做產品交易服務平臺,還希望能夠進行資源整合,做一個跨界的文化交流空間和圈層。
編輯: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