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美凱龍董事長 車建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實在鼓舞人心:2035年,我們要成為世界現代化的制造強國;2050年要成為世界強國。目前中國的智能機器人數量已是全球最多的,我們已高速進入了人工智能的時代,全面進入了創新的時代,也正是匠心的時代,因為:只有匠心,才有創新。
那何謂匠心?一是用心,二是細心,三是一絲不茍,四是精益求精,五是追求極致。這五條要真正做到,每一次做到,多少次做到,千百次做到,是很了不起的,也才是匠心之偉大所在。
匠心本質上就是一種“品質思維”,是對于生產產品的一種態度,它含有設計品質、材料品質和工藝品質。
首先是設計。如今已處于高科技時代,那我們的商業企業有什么高科技呢?其實20年前我就提出——設計就是科技。于是在我們的發展過程中,我努力體現“讓設計師先富起來”的理念,具體對設計師開出的費用我是從不還價,往往還要多出30%—50%的設計費。譬如講,一個項目本來只要花1000萬的設計費,但我愿意出3000萬,要求找三個團隊的設計師做三個方案,從中選優,加以綜合。如果還不滿意,那就再出2000萬,再請兩個設計團隊出兩個方案,然后在五個方案中遴選、互補。
我認為,一個產品、一家商場,或一座城市都是同理,如果設計得不好,再好的材質和工藝也不行,甚至還會朝反方向走,因為設計品質是任何品質基礎的基礎。
而當下,在新零售和人工智能的時代,我更要強調品質就是科技,互聯網就是科技,大數據就是科技。
再是材質的品質。有好的設計,材質必須匹配,千萬不能選品質不精良或粗糙的材料。我選材料也總要比別人貴50%—100%的錢,但絕對是好的材質。
第三是工藝品質,好的設計、好的材質,制造工藝更不可打折扣,不能粗制濫造,不能偷工減料,所以我給技術工人的待遇總要提高30%—50%,關鍵的工序提高100%。
于是,如一件一萬元的家具,放到我們這樣一流的商場,讓消費者感覺就值一萬三,而實際上賣給他還是一萬元,其實就是品質的魅力。假設一百平方面積的展廳,本來一個月只能銷售10萬,由于給顧客有了物超所值的感覺,結果一個月銷售了20萬,那就是品質給予銷售的回報,同時投資也有了回報。
匠心的目標就是品牌,品牌是什么?品質+品味(感覺),否則品牌便是懸空的,不落地的。
有人說,簡單的事重復做,你就是專家;重復的事用心做,你就是贏家。我贊成這個說法。我是木匠出身,職業對品質的要求特別高,不光是對每個工藝的細節,整個配套環節都必須細心。而對精細化品質追求長期堅持形成的習慣,才是祖師爺魯班傳承給我們的工匠精神。它不僅是個體的呈現,更是一個民族的性格符號。
我早年學木工手藝,首先是選材,要把最漂亮的木材放到櫥柜的外立面和門框上,把最堅實的木料做柜腳,把圖案美觀木紋對稱的材料選作門板,還可以把有結疤的木料雕刻成一朵花……
再講拼接,兩根兩米長的木條,刨好了拼在一起,對著陽光要看不見一絲絲光線。關鍵是榫卯工藝,開榫要先劃一根很細很細的線,那木工筆也要削得很細,盡管只有三根頭發絲那么細,但還是存在線左、線中、線右。如果開槽時,榫選擇了線左,卯選擇了線中,木頭拼接時就會出現相當于一根半發絲的誤差;如果榫是選擇了線左,而卯選擇了線右,那就是三根發絲的差距,結果門框是翹趔的,門裝上去也是翹趔的,一個凸在前,一個凸在后。即使借刨來修正,但兩面都要刨一樣平,木材就變薄了,櫥的堅固度也差了。
所以,匠心的本質就是品質,品質的落點就是細心與認真。
有人曾形容過德國制造,說認真是一種可怕的力量,自然他們便是憑著這“可怕的力量”,在戰后崛起,成為汽車等許多行業之冠。再如瑞士的鐘表工藝,日本的“煮飯仙人”等,都是靠認真譽滿全球。像科隆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具有法國皇家風情的香榭麗舍大道,由歐洲文藝復興帶來許多建筑、繪畫藝術,皆可謂精湛品質的經典。而我國古代大到恢弘的建筑,小至精美的陶瓷,和以魯班為典范的無數發明創造,更是無一不以“可怕”的“匠心力”讓世界驚嘆!
那何為品味呢?品味既是極致之美,又是組合之美,就像我們如今融合了世界建筑藝術精華的商場外立面設計、商場內共享空間各種情景化呈現,以及時尚優雅的布展形態等等,有了品味,消費者就有了感覺,就自然提升了對你品牌的認同度。可以說,品味是品牌美譽度的外化符號。
在此,我還要展開講一下,我們紅星美凱龍從第一代到第九代的商場創新升級,是創造了一個商業模式,并且進入了哈佛大學的案例,因為我們是第一家做了連鎖。因為此前家居零售都是市場形態,但我創新了商場連鎖,其實這也是我受了肯德基的啟發。當時我帶女兒去吃肯德基,它是全球連鎖的,我一下子來了靈感:那我們也可以做連鎖呀!目前,我就是靠這個模式打敗了美國的家得寶和英國的百安居,盡管它們在英美本地處于壟斷地位,但在中國就沒有競爭得過紅星美凱龍,有的已打道回府了。
那我們商場外立面為何要那么美?我又是受了太太化妝品的啟發,女性用的化妝品外包裝總那樣漂亮,也是品味的外化嘛,所以我就把這個理念用到了商場的設計上。我們的商場建筑結構又為什么多選四四方方的呢?因為這樣比較有氣勢。小時候我跟母親去常州天寧寺拜佛,那些佛像很高大、很夸張,記憶里的元素又給予我啟示:商場形態也要有震撼力,以誠信的象征氣勢去震撼消費者,影響消費者。商業以信譽為本,就需要有一個信的形象的代言嘛。
由匠心至創新呢?這里面是個遞進關系:用心了,細心了,便會做到一絲不茍;做到了一絲不茍,還想精益求精;已經精到了,要更精,不斷更好,要追求極致,當然需要反復琢磨,不斷思考,同時會養成剖析事物本質、分析事物、找到事物本質的習慣,也就會萌生創新之念。
有句成語叫“熟能生巧”, “熟”就是匠心,“巧”便為創新。在無數“一絲不茍”熟練技能的累積中,在“精益求精”和“追求極致”的強烈召喚下,創新的意識與巧思會油然而生。
匠心的經營還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你制造的品質呈現了,就會受到尊重,受到表揚與羨慕,你就建立了自信,就會熱愛你的事業,就有熱情和激情,就會有成就感,成就感就會成為你的引擎,也會成為你的氣場。從而引發你豐富的想象力,萌生智慧。
所以我一再講成就感是人的引擎,因為它是人成功的自動循環的強勁的發動機。你一次次的高品質呈現,成就感就會一次次無數次地不斷循環,給予你更多的自信,你就會更熱愛事業,更具熱情與激情,更大的成就感會給你更大的氣場,讓你萌生更大的智慧。
而反之,你做的事和產品很粗糙,即使沒受到批評,但自己也沒有感覺,你就會變得模糊、愚鈍,就會被淘汰。所以,追求品質正是創新的情境。
其實,我們每個崗位都要求匠心與創新,這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每個員工把每件事都用心做到位,就是匠心;做每件事都有新的發現與進步,就是創新。所以無論是商場的管理人員、企劃還是售后;地產上的接待、選材還是裝修;乃至食堂、駕駛……任何一件小事,要么不做,要做就比別人多花20%—30%的精力把它做精細,這就叫“苦心經營”,但你先多花20%—30%的時間做出業績來,有了成就感后,就會比別人少花許多時間。
現在有個“一萬小時定律”的講法,即你工作時間達到了一萬個小時,就掌握了熟練的技能,其實沒這么簡單。首先時間上,回想自己早期學木匠的兩年里,我每天早晨6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天天工作16個小時,也根本上沒有周六周日。其中有一年春節初一至初七我也在加班,所以我二年就工作了一萬小時。可按現在每天八小時上班,再加上雙休和法定的假期,這一萬小時要6—7年才能達到。再講效果,如果做事粗、不用心、不認真、沒有精益求精,別說6年一萬小時,就是12年兩萬個小時也沒用。因為沒有注入匠心,技能不會提升,也就不會有成就感。
匠心與創新還是一個因果關系。匠心是創新的“因”,創新是匠心的“果”,所以說,只有匠心,才有創新。
首先匠心要求我們用“品質思維”去找事物的本質,總結事物的規律,尋找事物之間的聯系,而尋找和解剖的過程,就是創新的基礎。
一個果,至少有“2—5”個因,要學會從果中去分析因,再從幾個因中去推理果。深入進去,你還會發現每個事物不僅有“3”個基因,每個基因又有“3”個微因,每個微因更有“3”個納因,加起來居然有“39”個元素,它正是創新的“合因”。
而你找到的這“39”個元素,又絕非孤立,它們是動態的,你一旦讓它們與另一個事物的“39”個元素進行碰撞、拆分組合,又交叉聯系、互為嘗試,就會“化學反應”出新的事物。如同我們小時候看過的萬花筒,好像在演繹著創新和發明創造的無限可能,創新之果便會由此誕生。
創新其實是綜合創新,需要我們時刻提升自己的技能,提升自己的技術功底,而技能升級本身就是匠心之重要部分。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現在有許多人不思考匠心,不以匠心先做好事情,卻只想一步到位去創新,其本質是急功近利,又非常華而不實。沒有匠心在前期的反復準備、積累、琢磨、做大量的工作,創新會從天上掉下來嗎?
孔子在《論語》里講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實就是講匠心的修煉,我說匠心的第一項修煉就是,一定要先把技能學到家。有些人一項技能還是很熟練的,但第二技能、第三技能、第四技能就不行,也就是沒有升級。學校里功課五門十門一起學,重點是語數外三門,那我們也完全可以三個技能一起學。
我的學習攻略是:先攻一項技能,學強、學精,把它全面性地實踐應用;另外兩項技能呢,可先學一個概念,適當進行實踐。也就是說,一個技能深入,兩個技能參與。因為人的精力有限,你首先把第一個技能學到100%,甚至120%了,再馬上去攻克第二個技能,也要先達到50%,接著再增加第三個技能的學習,起碼30%,那這樣你永遠有三個技能在學習,在更新。
我個人的“技能學習清單”,也就是我的成長史。
早年,我是先學建筑木工,后學家具細木工的,這對我后來建家居商場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自己懂建筑和設計了嘛。開了商場以后,要學的技能當然更多了,譬如:早先南通一家商場的下屬無理鬧事,還要給我打官司,那就逼我去學法律呀。商場的產品要賣出去,我就得學營銷;要做廣告,我就學廣告;要融資,我就學金融;要控制成本,我就學財務……
因為當年的條件,我初中都沒畢業,自感文化水平不高,但我下決心擠時間,讀了1000多本書。而隨著企業的不斷做大,要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則更多:行政、績效、人事、制度的管理;品牌的建立與管理,學城市規劃、購物中心的設計定位、商業空間的提升、品牌、建筑的再利用,包括為房地產選址、測算,講句實話,從開家居商場到發展地產,我可從沒請過一次風水先生,因為我學到了看勢的技能了嘛。
如今,企業和個人的社會責任更大,我就在努力學宏觀經濟、資本市場,學習互聯網戰略定位和管理。過去我做過營業員,就學習消費心里學;現在我又學社會心理學,懂得心理才能做好管理嘛。還要學哲學,因為哲學是求本論,又是方法論,乃至宗教等等我都要學,我也在不斷提升自己學習的高度。當然為了更好地交流分享,還得學外交和演講的技能……總而言之,我覺得干我這一行,要學習的真像要讀“百科全書”那樣,成長與學習是相依相伴的,技能的升級又大大開發和升級了我的創新能力。
這里,我還要特別強調,“即時分析”是創新必需的一項技能。
我曾把即時分析稱為能力之王,因為它是人心智的技能,奧妙就在于即時性和同步性。你在那個情境當中,大腦的分析、解剖是立體的,記憶也是立體的,不僅容易記,而且情境記憶終身不會忘。大腦變成了數據庫,搜索、應用素材也更快,反之則很容易模糊或遺忘。
假如說我們每天碰到10件事,一年就有3600個事物,要不即時分析,平面化記憶是靠不住的,一年最多只能記下100個,那10年呢,360倍,相差就巨大了。
創新,其實也并不是怎樣難的一件事,甚至可以說是簡單的事情,只要你掌握了創新的方法。我曾經說過:“其實發明不應叫發明,應該叫新元素的發現,和元素的重新組合、對接,從而產生更有價值的新物質。”每一項成功的創新發明,必定是匠心力+想象力的整合性創造。
魯班當年被一種長齒的草劃破了手指,但他絕不像有的人會遷怒于草,甚至還上去踩兩腳,而是仔細的觀察,進而思考與聯想:它能割破皮肉,當然也能割木頭呀……于是,鋸子誕生了。
愛迪生發明電燈,我猜他一定是先看到雷電產生光亮,繼而聯系到火線地線會碰出火花,接著開始尋找既能發亮又不會燃燒的物質,終于他在排除了兩萬多種元素后,找到了鎢。這樣的探索其實沒有失敗,更沒有任何壞處,但發明一旦成功了,對世界則貢獻巨大。
我再猜牛頓,他發明“萬有引力定律”,也可以說不難,一只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砸到他頭上——也許此前,他已知天地關系,也知地球是圓的,是在宇宙太空中圍著太陽轉的,這些元素都在他大腦中,可關鍵是他善于即時分析:為什么蘋果不跑上天空,也不往兩邊斜行,而是直接砸下來呢?牛頓正是重視細節,在自然現象中即時分析,尋找規律,才頓悟到這是地球的引力。
每一項創新都是非凡的,但也沒有那么神秘莫測。有人說創新需要天賦,其實創新的天賦正源自匠心的錘煉,一次次業績與成就感的積累,和對事物即時分析習慣的養成。
創新的本質就是匠心不斷升華、智慧不斷萌生的結晶。所以我要大聲說:只有匠心,才有創新。
編輯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