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是中國人歷來的情感歸屬,對故鄉的牽掛是每個游子內心最柔軟的愁思。而這愁思,幾千年來都不曾變過,它縈繞在淅淅瀝瀝的秋雨里、在午夜夢回的恍惚間,在游子氤氳著霧氣淚眼畔......
在我看來,鄉愁不僅僅是一種情愫,更是一種文化表達。幾千年來白云蒼穹、世事變遷,從唐代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到如今的”離別后,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會老去“,人們始終用不同的形式表達著共通的情感。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早在詩經里,就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描寫鄉愁的句子,它象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出門時是楊柳枝隨風搖曳的春天,而如今回憶起那些時,已是雨雪交加的嚴寒。一年中,他經歷了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有一人在遠方的家中等他,或許是妻子又或者是步履闌珊的老母親,因此即便是一年中受盡苦難,也暗自盼著要熬到相見的那一天。鄉愁像遠處常亮著的一盞燈,是活著的動力,是旅人全部的希望所在。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中同樣留下了千年前對鄉愁的表達,這位悲歌者在此之前不知哭泣過多少回,鄉愁縈繞心頭憂郁難解,以至最后以放聲悲歌代替哭泣,但遠離故鄉的他,只能以望鄉代替還鄉。這句“遠望可以當歸”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無奈與苦澀:我知家鄉在何處,但我卻回不去了......也許是親人已不再,也許是謀生所迫,而不管是什么原因,那片故土我如今只能遙望了。鄉愁像海畔尖山,似劍芒般,于夜深人靜時割著游人的愁腸。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壞的消息,而傷了好的愿望。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心心念念的家鄉就在眼前時,那種欣喜的感覺,生怕什么事破壞這美好的瞬間。鄉愁像一劑良藥,治愈你一切的不如意,只想像個孩童般雀躍的奔向故鄉懷抱。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連在一起。古時車馬很慢,書信很遠,游子便只能把這滿腔的鄉愁寄予明月,托它帶去自己的思念。鄉愁像天上那一輪明月,寄托著游子對親人的牽掛。
“慈母倚門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元·王冕《墨萱圖》)慈祥的母親倚著門望著孩子,遠行的游子是那樣的苦......不能每日在雙親身側奉養,自己的音訊也不能每天傳達給雙親......這個場景想必每一個在外的游子都很熟悉。長大后與父母相聚的時間越來越少,假期越來越短,短到父母那些“一定要等孩子回來一起嘗嘗看”的東西每天不重樣的做,到返程的時候還是沒有吃完。離家時他們恨不得把整個世界的好東西都塞進你的背包里。鄉愁像離家時肩上的背包,裝著父母的擔憂,載著游子的牽掛。
記得有一位圣象人說過這樣一段話:“別人問我進入圣象之后想過家嗎?很慚愧的說,沒有。因為身在圣象,身在這個溫馨的大家庭,我忘記了自己是背井離鄉的游子。”是啊,這也許就是我們每個圣象人的心聲,許多離家在外打拼的人,成為圣象一份子之后,又多了一個溫暖的家,圣象之情,用愛承載!此時的鄉愁,不再苦澀,它像圣象贈與每個圣象人的玫瑰,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
“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故鄉,也都有值得自己追憶和懷念的地方。而無論將來身在何方,也一定時常憶起在生活像這個大家庭中的點滴。到那時,圣象也就成了我們每個人藏在心里最柔軟處的家鄉。那濃濃的鄉愁啊,像一杯盛滿故事的酒,一飲而盡,苦辣皆有,卻又那么香醇可口!
編輯: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