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藍媒匯聯合美通社正式發布《2016中國記者職業生存狀態與工作習慣》調查報告,探尋數字化傳播環境對記者工作習慣與公關媒體關系的影響,白皮書針對記者的職業生存、工作習慣、及對企業公關媒體關系的影響三個角度展開調查與分析,并首次對中國記者群體的職業狀態進行了畫像。
注:本次調查持續時間為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間,一共得到了1,477名記者的參與。
第一部分:中國職業記者人群畫像
重要發現
85后已成為中國一線新聞記者的主力軍, 新聞傳媒相關專業科班出身的記者比例呈明顯年輕化趨勢。62.7%的媒體主編為男性,自媒體人中男性的比例也明顯占優,超過6成。
超過8成(80.6%)的職業記者月均收入在1萬元以下,近6成(58.8%)的一線新聞記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將會是其離開目前崗位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有43.6%的受訪者表示不看好其所在媒體的發展前景,26.7%的受訪者表示“無法實現個人新聞理想”。
絕大多數記者的收入并沒有隨著從業時間與年齡的增長而有顯著提升,但調查同時發現記者的職業滿意度與收入直接成正比,近7成(68.9%)的記者表示在未來五年的職業發展計劃里還會繼續從事采編職業。
記者對職業技能的培訓需求豐富,超過半數(52.5%)的一線新聞記者希望在未來增強”深度故事報道“的技能,其次是”數字可視化新聞”(43.1%)、攝影(38.3%)、選題挖掘(37.9%)、采訪技巧(36.4%)的技能培訓。
Ⅰ、媒體區域(數據只包括中國大陸地區,不含港澳臺地區)
67.9%的記者來自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
中國一線新聞媒體最集中的區域仍為北上廣,67.9%的記者來自于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大一線城市,其中41%來自北京。其余媒體記者集中的省區依次為浙江、山東、河南、江蘇、四川、安徽、湖南等。
Ⅱ、行業條線
Ⅲ、基本信息
媒體類型/性別/職務/年齡/從業時間
85后已成為中國一線記者主力軍
共有1,477名媒體受訪者參與了本次調查,在所有受訪者中一線新聞記者/編輯的占據近七成(69.3%)的比例,主編級以上資深媒體受訪者的比例為22.2%。受訪者所來自的媒體類型方面,來自報紙、雜志、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受訪者占據多數(59.6%),來自新聞網站、手機端線上媒體的受訪者比例為37.3%。
作為重要的原創內容生產者與新媒體傳播渠道,本次調查首次加入了對部分自媒體身份受訪者的定向邀請調查。
隨著年齡層次和職務的上升,從業職業媒體人的性別比例發生發轉,男性的比例顯著上升,而專業科班出身的比例則呈顯著減少的趨勢
一、一線新聞記者
二、資深記者
三、主編
四、自媒體人/專欄作者
根據美國印第安納大學2013年對美國1080名記者做的一項調查的結果顯示,美國記者的平均年齡為47歲,并有整體不斷高齡化的趨勢,這與中國職業記者群體的特征有明顯差異。
Ⅳ、科班出身
更年輕一代的中國記者傳媒相關專業科班出身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59%的受訪者在大學所學專業為新聞傳播、市場營銷等傳媒相關專業;
78.2%的廣電媒體受訪者,科班出身的比例高達近8成;
Ⅴ、薪資收入
月薪2萬+是中國職業記者收入的相對頂端,不同行業條線的記者薪資差異較為明顯,絕大多數記者的收入并沒有隨著從業時間與年齡的增長而有顯著提升。
本次調查共有983名記者來自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占全部1477名受訪者總樣本的67.9%。
從全國范圍內職業記者整體收入情況來看,排除5.6%不方便透露收入信息的受訪者樣本,超過8成(80.6%)的中國職業記者月薪收入在1萬元人民幣以下,其中3成(32.2%)的記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1、46%的主編月收入在1萬元人民幣以上,其中12.1%收入在2萬元以上。
2、37.5%的自媒體受訪者收入在1萬元以上,但月收入超過3萬元的比例也是最高的,達6.1%
根據新榜Newrank.cn 2015年11月發布的《自媒體人生存狀態調查》數據顯示,64.3%的自媒體收入在1萬元以下,樣本來自1,964位自媒體受訪者。
3、從性別來看,男性記者在1萬元收入(24.6%)以上的比例比女性記者(16.4%)高近8個百分點,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女性記者僅為1.57%
4、從媒體類型來看,來自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的受訪者收入整體弱于新聞網站,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比例相對較低。
5、從年齡層與從業時間來看,從業6-10年與11-20年的記者收入并沒有隨著從業時間與年齡的增長有顯著提升,31-50歲之間的受訪者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比例均低于5%,而從業3-5年的記者絕大多數(85.1%)月薪資水平在1萬元以下,近半數(49.3%)2年以下的新記者的月薪在2001-5000元之間。
6、從不同條線的記者收入來看,時尚/娛樂、科技/互聯網、地產/家居、商業/零售、財經/金融等條線的記者薪資收入依次顯著較高,而社會/綜合、教育/人力資源條線的記者收入則處于相對低位。
記者薪水在全球
英國記者——罷工游行,抗議工資待遇
根據英國國家記者工會2015年10月對超過900名記者與自由撰稿人的調查結果指出, 20%的英國記者年收入低于20,000英鎊,超過25%的記者表示他們的生活入不敷出,而有分別有高達75%的記者與90%的自由撰稿人表示,在過去一年他們的薪水沒有任何提升。 根據ONS(英國統計局)年度薪資調查,在被統計的所有職業中,薪資水平排在記者之前的有吊車司機、管道工人和環衛工人。新入行的記者平均年薪僅有12000-15000英鎊之間。
美國記者——收入僅為公關從業者的65%
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的2015年的數字統計,如今美國在職記者與公關人員的數量比為1:4.6,而十年前這一比例為1:3.2。” 皮尤調查中心也指出,美國公關人員與新聞記者的中位年收入差距已達到兩萬美元。2015年美國記者的中位數年薪為37813美元,為公關從業者平均收入的65%,薪資水平介于砌磚工人與伐木工人之間。區域與從業時間經驗對美國記者的薪資影響最大。
日本記者——終身雇傭制,高薪收入
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工資榜單上,記者職業的收入水平名列第6,與律師、牙醫、建筑師等傳統高薪職業的收入水平相當。根據Record japan網站2014年的一篇新聞報道,日本新聞記者的年收入根據年齡而異,處于高收入圈的《朝日新聞》,25至30年齡段記者的年收入大致能超過1000萬(約人民幣60萬)日元,30年齡段為1200萬日元,40年齡段則為1300萬至1400萬日元。
Ⅵ、職業滿意度
僅有三成(32%)的記者對目前的工作表示滿意
而年齡在51歲以上、從業時間在21年以上的受訪者對目前工作的滿意度顯著最高(55.6%),突出51歲以上
自媒體職業者對工作滿意度的比例則接近6成(57.8%)。
記者的職業滿意度與收入直接成正比
8成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受訪者表示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隨著收入的增長,職業滿意度則顯著有較大跨度提升。
記者的職業滿意度與收入直接成正比
Ⅶ、未來職業發展與技能
一個有意思的發現,與職業滿意度相對的是:在一線的新聞記者編輯受訪者中,有近7成(68.9%)的記者表示在未來五年的職業發展計劃里還會繼續從事采編職業,而隨著媒體職位越高、從業時間的增加,繼續從事采編職業的比例也就越高。
圖表:37%的報紙記者將選擇離開
1、從媒體類型來看,其中37%的報紙記者表示未來5年的職業發展計劃里不會繼續從事采編職業;這一比例自媒體人相對明顯最低,僅為2成。
近6成(58.8%)的一線新聞記者表示收入待遇因素將會是其離開目前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有43.6%的受訪者表示不看好所在媒體的發展前景,26.7%的受訪者表示“無法實現個人新聞理想”。
記者永遠不要丟了優質新聞內容的生產能力,無論融合到什么程度,內容總得有人生產,新媒體發展越成熟越會注重內容的原創,內容的競爭越激烈。記者要把自己的優勢與新媒體結合起來,不要輕易離開傳統媒體,傳統媒體仍然是內容生產的最好平臺。
——《中國青年報》首席評論員 曹林
超過半數(55.6%)的主編“不看好所在媒體的發展前景”
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有超過半數(55.6%)的主編級受訪者表示“不看好所在媒體的發展前景”是其離開目前崗位的最主要原因,其中33.3%的主編級受訪者會考慮轉型公關、市場等工作,而僅有11.1%的媒體主編表示無法實現個人新聞理想。
而在對未來的職業技能發展方面,超過半數(52.5%)的記者希望在未來增強”深度故事報道“的技能培訓,其次是”數字可視化新聞”(43.1%)、攝影(38.3%)、選題挖掘(37.9%)、采訪技巧(36.4%)
第二部分:記者工作使用習慣
重要發現
包括即時通訊工具(55.2%)、門戶/行業網站(52.5%)、社交網站(50.8%)在內的數字線上渠道是記者獲取新聞線索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次是電子郵件(47.2%)與線下活動/發布會(43.5%),近4成(39.1%)的記者經常使用手機新聞客戶端獲取報道信息或新聞線索。
近7成(66.5%)的記者平均每周至少收到30篇以上來自企業的新聞稿件,而有足夠價值的新聞性事件(85%)、資深的行業觀點(72%)、有趣的故事角度(67.9%)是稿件內容最受記者歡迎的三大價值要素;絕大多數(78.6%)的記者表示缺乏新聞價值、營銷性過強的內容會使其選擇立刻忽略。
在撰寫一篇新聞報道或求證信息來源時,來自官方渠道的信息源受記者信任比例最高,接近9成比例(87.1%)的記者最信任的信息源為官方新聞通稿,其次是企業機構高管、新聞發言人(51.7%)、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發布的信息(41.6%)和企業機構官網(39.7%)。
74.2%的一線新聞記者與自媒體作者每周生產的原創內容不超過5篇,65.7%的原創內容生產者在撰寫一篇具備時效性的新聞故事時,平均要花2-5小時進行資料收集和查證研究等準備工作。
記者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體的首要目的是關注突發熱點新聞(68.8%),其次為跟蹤關注領域對象所發布的信息(54.6%),及進行選題線索相關的信息搜尋與挖掘(近半數)。在真實性未經驗證的情況下,相對于其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渠道傳播及搜索引擎主動檢索出的信息,記者對來自企業官方帳號的內容的信任度要高出十倍。
中國記者衡量內容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是”影響力“(Influence),僅有32.5%的中國記者經常使用社交媒體傳播自己的內容,相比之下,歐美地區記者更加注重利用社交媒體推廣個人品牌,更多關注社交媒體渠道所產生的Engagement,即讀者參與度。
Ⅰ、信息與資源獲取
線上渠道是記者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包括即時通訊工具(55.2%)、門戶網站/行業網站(52.5%)、社交網站(50.8%)在內的數字線上渠道,是記者獲取新聞線索最常使用的方式,其次是傳統的電子郵件(47.2%)與線下活動/發布會(43.5%)。接近4成(39.1%)的記者經常使用手機新聞客戶端獲取報道信息或新聞線索。
根據全球最大的公共關系咨詢公司萬博宣偉(Weber Shandwick)2014年發布的《亞太地區媒體從業者的數字化生活》報告的數據發現,68%的記者稱自己主要通過在線方式獲取新聞, 3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編輯文章時會首先查看在線資源。
線下活動與在線社交媒體交流是記者拓展人脈最常用的渠道與方式。近7成(68.2%)的記者會通過參加新聞發布會和行業活動等線下交換名片的方式拓展工作人脈,而微博、微信等線上社交平臺的交流(59.1%),也成為記者拓展職業人脈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所有受訪的1477名記者中,有近超過6成的記者經常使用新聞專線的服務,27.5%的記者將新聞專線作為每天使用數次的頻繁工作工具。
Ⅱ、消息源信任度
企業與機構官方渠道的信息源最受記者信任,成為內容可靠性的保證
在撰寫一篇新聞報道或求證信息來源時,來自官方渠道的信息源受記者信任比例最高。接近9成比例(87.1%)的記者最信任的信息源為官方新聞通稿,其次是企業高管、新聞發言人(51.7%)、企業官方社交媒體發布的信息(41.6%)和企業官網(39.7%)。
記者對搜索引擎檢索到的信息、以及社交媒體平臺傳播的信息的信任度最低,平均僅為5%左右的比例,相對于其它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渠道傳播的信息,在真實性未經驗證的情況下,記者對來自企業官方社交帳號的內容信任度要高出十倍。
美通社與2011年發布的《中國記者社交媒體使用調查報告》的研究發現,對于社交媒體上獲取的新聞線索,超過半數(51.66%)的記者回答“總是求證”,另有接近半數的記者表示會“多數求證”或者“看信息的來源是否權威、可信”,僅有1.08%的受訪記者表示“從不求證”。由此可見,絕大多數記者對于社交媒體獲取的信息和新聞線索,還是首先更多抱有“質疑”的態度,社交媒體平臺上信息源“制造者”和“傳播者”身份的權威性與可信度,是影響記者會否進行“求證”環節的重要因素。
新聞真實性是新聞的首要原則,準確及時的新聞報道是媒體公信力的保證,記者的職業特性要求決定其對所報道的新聞內容進行真實性的追溯與驗證,通過企業官方發布的信息,對記者而言是內容可靠性的保證,也是企業保護自身品牌免受干擾侵犯的有效手段。
Ⅲ、社交媒體使用
信息追蹤挖掘是記者使用社交媒體的首要目的
記者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體的首要目的是關注突發熱點新聞Breaking News(68.8%),其次是用來跟蹤通同領域媒體或關注對象所發布的信息(54.6%),近半數的記者表示使用社交媒體進行選題線索相關的信息搜尋與挖掘。
根據公關關系與媒體情報公司CISION與英國坎特伯雷大學2015年7月發布的一項針對全球記者社交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75%的記者使用Social Media獲取與追蹤信息 ,超過一半(51%)的記者表示離開社交媒體沒有辦法完成日常工作,67%記者認為社交媒體提高了他們新聞的質量。
CISION的調研還發現,分別有59%的英國記者和超過半數的美國記者日常會將其原創內容發布到社交媒體,并就評論觀點與社交媒體讀者進行互動。相比之下,只有32.5%的中國記者經常使用社交媒體傳播自己的原創報道內容。
Ⅳ、內容生產
65.7%的新聞記者在撰寫一篇具備時效性的原創內容時,平均要花2-5小時進行資料收集和查證研究等準備工作。
而除原創內容生產以外,60%以上的網絡媒體編輯每天平均編輯轉載6篇以上的新聞,其中超過2成的受訪者每天需要至少轉載21篇以上的新聞。
根據美國數字傳播機構ISEBOX在2015年3月針對北美地區記者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52%的美國記者每周至少生產5篇以上的原創內容,其中近20%的記者每周撰寫11篇以上的新聞報道或文章。而73%的記者平均花費4個小時用于進行新聞故事撰寫前的調研準備工作。
Ⅴ、內容喜好
近7成(66.5%)的記者平均每周至少收到30篇以上來自企業的新聞稿件
近7成數(66.5%)的記者每天收到6篇以上來自于企業的新聞稿件,每周不低于30篇,其中13.9%的記者每天收到21篇以上稿件,約合每周超過100篇。
記者喜歡什么樣的內容?
有價值的新聞性事件、資深的行業觀點、有趣的故事角度,是新聞稿最受記者歡迎的三大內容要素。
多媒體是視覺內容的重要構成元素,絕大多數記者在報道內容或新聞故事中經常使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內容。
數字傳播環境下,可視化的信息呈現方式的運用越來越受到記者的重視。圖片是記者最常使用的多媒體元素,高清拍攝的照片(56.9%)最受歡迎,有近三成(27.9%)的記者會在內容中使用視頻。而根據ISEBOX的2015北美記者調查顯示,超過80%的記者認為包含圖片、信息圖、視頻等多媒體元素對其報道內容的影響極為重要,每篇報道平均需要花費30分鐘時間去收集多媒體內容,65%的記者表示新聞稿中提供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元素會更有助于其使用,而四分之三的新聞故事中包含有多媒體內容。
Ⅵ、衡量內容成功標準
中國記者衡量內容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是”影響力“(Influence),相比之下,歐美地區記者則更多關注于內容所實際產生的Engagement,即讀者參與度。
一項顯著有別于新聞記者反饋的發現,由于自媒體內容生產的特性與傳播渠道的不同,絕大多數(71.4%)自媒體及專欄作者將讀者閱讀數與點擊量作為衡量原創內容的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標準,其次(57.1%)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被分享的次數。
第三部分:公關與記者媒體關系
重要發現
31%的記者每天接到超過6個來自于企業公關人員的主動溝通聯絡,接近6成(57.9%)的記者表示中午2點之前是溝通的最佳時間點。記者的職業特性要求其對信息獲取、人際溝通交流的方式更加即時,更為移動便捷的數字化溝通方式正在對公關媒體關系的溝通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內容價值與相關度是溝通成功與否的關鍵,近8成(78.6%)的記者表示缺乏新聞價值、營銷性過強的內容會使其選擇立刻忽略,其次是內容中包含過多無用的信息(55.2%),近半數(46.7%)的記者表示如內容與其所負責或關注的領域不相關,則會立刻忽略掉該信息且沒有興趣進行繼續溝通。
Ⅰ、溝通頻率
31%的記者每天接到超過6個來自于企業公關人員的主動溝通聯絡
Ⅱ、溝通方式
記者的職業特性要求其對信息獲取、人際溝通交流的方式更加即時,更為移動便捷的數字化溝通方式正在對公關媒體關系的溝通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作為目標媒體, 31%的記者每天接到超過6個以上來自于企業公關人員的主動聯絡溝通,除了電話、郵件、面對面等常規的溝通方式外,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即時通訊工具在中國職業記者群體中擁有相當高的工作使用率,37.4%的記者表示更傾向于使用QQ、微信與公關人員進行溝通,但僅有1.8%的記者愿意使用微博等社交平臺作為溝通工具,數字化的溝通方式正在對媒體關系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Ⅲ、溝通時間點
與記者溝通的最佳時間點!
接近6成(57.9%)的記者表示中午2點之前是溝通的最佳時間點,其中47.4% 表示上午9點-11點是最方便進行溝通的時間, 受不同媒體類型、內容生產周期、傳播渠道以及職務因素的影響,不同身份的受訪者對這一問題的反饋數據稍有不同。
接近半數線上新聞網站的編輯記者(49.8%)更多選擇下午2點以后,而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在內傳統媒體記者則更多表示為中午2點之前,比例均超過6成。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 自媒體人、專欄作者對這一問題的反饋截然相反,接近7成比例(66.8%)的自媒體受訪者表示下午2點以后是與其溝通最方便的時間。
根據美國新聞從業者社交網站MuckRack 2015年的對超過2.5萬名記者用戶的調查顯示,70%的記者更愿意在上午11點前進行溝通;但與中國記者截然不同的是,92.8%的北美地區記者更加愛傾向于通過郵件交流,愿意通過電話的比例僅為1.8%,而選擇通過社交媒體Twitter和Facebook進行溝通的受訪者也僅為3.2%,社交媒體并不是與記者溝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Ⅳ、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內容價值與相關度是溝通成功與否的關鍵
近8成(78.6%)的記者表示缺乏新聞價值、營銷性過強的內容會使其選擇立刻忽略,其次是內容中包含過多無用的信息(55.2%),近半數(46.7%)的記者表示如內容與其所負責或關注的領域不相關,則會立刻忽略掉該信息且沒有興趣進行繼續溝通。
另外,PR在與目標記者就某一事情或內容溝通中所表現出得專業度或態度,也是影響溝通效果是否暢快的重要因素(37.2%)。
編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