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媒體融合時代,傳統媒體應如何轉型、如何盈利,記者采訪了嶺南媒體大咖,聽聽他們怎么說。
林如鵬:博士研究生學歷,新聞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暨南大學黨委書記。1990年7月自暨南大學新聞系畢業后留校任教。2005年1月擔任校長辦公室主任。2008年7月任暨南大學副校長。多年來從事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尤其專注于新聞業務與媒介經營管理方向的研究。
移動互聯網發展已進入了加速度時期,“互聯網+”概念層出不窮,傳統報業兩次售賣的模式在媒體融合時代遭遇重重挑戰,新的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盈利空間和突破點在哪里?
媒介融合時代,移動互聯網對包括紙媒、廣電媒體在內的傳統媒體造成很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受眾的分流。去年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手機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增長,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4年年底的 85.8%提升至 88.9%。手機作為網民主要上網終端的趨勢進一步明顯。網民通過手機獲取信息的習慣造成傳統媒體的受眾分流和廣告市場的分流,這造成傳統媒體陷入經營上的困境。
其次,傳統媒體的影響力被分流。移動互聯網工具使用的便捷性,各種渠道的發展,人人皆成“媒體”。
傳統媒體創新再造內部生產流程
不改變,無生路。在全媒體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傳統媒體銳意創新,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利用新媒體技術,改變媒介傳播的平臺和傳播渠道。比如,報社不僅有紙媒、網站,傳統媒體很快增加了兩微一端(官方的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
為媒介融合時代,傳統媒體在內部的生產流程再造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比如,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的“中央廚房”,設立中央編輯部進行資源整合,各個平臺可以根據自己的定位提取產品,這種改革在媒體融合轉型期是一大亮點。
新聞產品的呈現方式也發生了轉變,比如追求新聞的可視化,對數據的關聯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處理。報道力求從宏觀視野、時空維度對新聞事件的輿論反映、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進行搜集、分析和判斷;表現形式上,不是傳統的全部靠文字來說話,而是更多的采用圖表等。
盈利模式進行新拓展。除傳統的兩次售賣以外,提供個性化內容的定制以及數據營銷。媒體利用自己的信息網絡、數據庫,為相關部門提供輿情監測。
傳統媒體盈利空間有待深挖
目前,新聞客戶端主要有三類。
一類是傳統的門戶網站的新聞客戶端,比如網易、搜狐等。
第二類是傳統媒體所誕生新聞客戶端,如央視新聞、廣州日報、廣州參考等。
第三類是傳統的搜索引擎衍生出來的新聞客戶端,比如百度新聞等。
但是,傳統的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并沒有把新聞客戶端當做贏利的模式,他們主要是增強與用戶的黏性和對網站的忠誠度。盈利靠的還是數據庫、網絡游戲、搜索等。
傳統媒體如果把贏利點放在新聞客戶端上,這只是將“二次售賣”網絡化,這樣的定位和方向是有偏差的。傳統媒體的贏利點在哪里?在國家層面上要進行知識產權的完善,保護媒體人的版權,而不是被網絡免費或低價抓取。
傳統媒體多年積累的數據庫和人力資源,利用度還不夠。要對這些數據庫進行深度的挖掘和營銷,通過點對點的服務實現贏利。
編輯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