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消息人士向億邦動力網透露,昨日下午各跨境電商試點城市海關及商檢接到“跨境電商網購保稅商品核驗通關單政策暫緩一年”的上級通知,而今日上午各地關檢部門已相繼通知企業。
據悉,根據這一“內部通知”,從新政開始執行后的一年內,包括上海、重慶、杭州、寧波、鄭州、廣州、深圳、天津、福州、平潭在內的10個跨境電商試點城市,跨境電商網購保稅商品將按照新稅制征稅,但商品“一線”進區時免于核驗通關單。
消息人士稱,雖然正式文件尚未公布,但這個“內部通知”相當于給了各試點城市及跨境電商企業一個過渡、轉型的機會。在過渡期內,相關企業要按照一般貿易監管的要求進行準備,一年之后(2017年4月8日起)則將嚴格執行一般貿易通關單的管理。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政自4月8日正式實施以來,多位業內人士向億邦動力網表示,新政中所涉及的稅制變化大家都能接受,因為這是從“稅”的最基本層面確定了跨境電商的模式和地位,但“正面清單”所要求的“一線”進區需查驗通關單成了這次新政的癥結所在,讓一大批跨境電商企業面臨“生死考驗”。
據億邦動力網了解,“通關單”即入境貨物通關單,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授權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依法對進境貨物簽發的貨物收貨人或其代理人已經辦理報檢手續的證明文件。向海關報關時需提供通關單或單號,否則將予以退單處理。
想要取得通關單,需提供原產地證、合同、發票、裝箱單、運單、相關許可/審批文件、食藥監部門頒發的相關檢疫證書等單證(化妝品還需提供中文標簽樣張、外文原標簽和化妝品成分表等材料),填報《入境貨物報檢單》并向國檢部門報檢。報檢通過后,國檢部門才會出具通關單或通關單號。
而億邦動力網獲悉,目前,大多數跨境電商企業難以達到與海外供應商直接合作的要求(海外推廣風險、采購數量有限、銷售額不穩定等),跨境電商的供應鏈組織模式多為海外“掃貨”,即采購團隊或買手在海外商超、賣場等地大量購買商品,這種模式顯然無法取得原產地原產地證及合同等單證。因此,通關單成了這次新政真正的“殺手锏”。
可以想見,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進口商品的這種監管模式已經與一般貿易畫上了等號,這讓跨境電商失去了準入門檻低、通關效率高的優勢。
此外,根據“正面清單”要求,網購保稅進口化妝品、保健品等商品還須在食藥總局注冊備案,備案手續少則數月,多則一年以上。這導致95%以上的商品無法通過保稅備貨方式進口,很多跨境電商只能依靠現有庫存維持銷售。
那么,日前得到的最新消息對跨境電商企業而言,無疑是個重大喜訊。
不過,業內人士也向億邦動力網指出,大家應該意識到的是,在這一年緩沖期內,從業企業須盡快實現轉型、升級供應鏈或與海外供貨商達成深入合作,得到商品的原產地證、合同、發票等相關文件。尤其是對于化妝品、保健品等監管嚴格的商品,企業在引進新品時還需要做更多努力,否則將失去新品上線快和SKU豐富的優勢。
“此次調整的積極意義毋庸置疑。一年的過渡期表明了國家支持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的積極態度,但同時,跨境電商也需要明確合理的措施來進行監管,這樣才能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國內商業環境的健康發展。”
【“跨境稅改”事件回顧】
3月24日,財政部發布公告,將自4月8日起實施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新稅收政策;
4月7日晚21點,財政部聯合多個部門聯合發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生鮮、液態奶、成人奶粉出局,保健品和化妝品受到嚴格限制;此外,商品“一線”入區需提供通關單,跨境電商監管方式與一般貿易畫上等號;
4月8日,新政正式實施,由于正面清單公布較晚,政策實施細則未及時公布,導致各大保稅倉內的大量清單外商品不能清關,正在運輸途中的清單外商品不能進入保稅區。各大跨境電商平臺的大量相關商品下架,跨境電商行業進入“熔斷”狀態;
4月13日,財政部發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有關商品備注的說明;
4月15日,《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第二批)》發布。
4月18日,有消息稱,海關總署向各口岸下發文件,允許4月8日前運抵保稅倉或已在運輸途中的跨境進口商品按新政前的方式銷售,免于補領許可證和通關單,直至售完;
5月15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發布公告,強調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進口商品的屬性為“貨物”,檢驗檢疫應依法簽發通關單,只有跨境電商直購商品可以免于簽發通關單。
5月20日,多位一線消息人士向億邦動力網透露,新政監管措施將延緩一年執行。
編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