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的推進,我國在“長、珠、海、太、平”五大重點區域科學布局,精準潑綠,筑起一道道防護林帶,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鋪就了綠色基石。
長江、珠江流域和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企業密集,現代化水平高,是帶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和“驅動器”,太行山是護衛京津冀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平原地區是我國重要糧倉和工業生產基地。這五大重點區域生態區位顯要,但經濟高速發展也給生態安全頻頻敲響警鐘。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沿海防護林體系以及太行山、平原綠化建設工程先后上馬,這是改善我國重點區域生態狀況的國家級林業生態建設與修復工程,對構筑我國“江、河、山、海、原”重點地域生態安全屏障,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生態先行,重點區域綠意漸濃
“十二五”是“長、珠、太、平”防護林三期工程啟動實施、海防二期工程收官的關鍵階段。這五大重點區域的生態工程建設,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肩負著構筑“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生態屏障的歷史使命,為提升重點地區生態容量,提高生態承載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立下了汗馬功勞。
5年間,“長、珠、海、太”4項工程共完成中央預算內投資68.7億元,完成營造林面積203.2萬公頃,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增加了1.2個百分點,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和防災減災能力顯著增強。
長防工程區增加森林83.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8.8%,土壤侵蝕量每年減少了2.3億噸,洪澇、滑坡、泥石流災害明顯減輕,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有效抑制了釘螺孽生,減少了血吸蟲滋生場所。
珠江流域增加森林2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57.4%,保水固土、涵養水源能力大大增強,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的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證。
沿海防護林建設工程區增加森林73.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8.5%,基干防護林帶已基本合龍,以消浪林、海岸基干防護林、縱深防護林為重點的沿海防護林體系主體框架已初步形成,有效減輕了臺風、海嘯、海霧等自然災害。
太行山綠化工程區內增加森林20.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2.7%,水土流失面積和流失強度大幅度降低,地表徑流量減小,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也明顯減少,基本改變了過去“土易失、水易流”的狀況,不少地區重現山清水秀、生態優美、人居和諧的景象。
平原地區的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已達到90%,比工程伊始提高14.4個百分點,初步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點、帶、片、網平原農區綜合防護林體系。
國家林業局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大局,按照建設美麗中國決策部署,編制下發了“長、珠、太、平”三期工程規劃(2011-2020年),2015年又啟動了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三期規劃(2016-2025年)編制工作。“十二五”期間,首次分別完成了自“長、珠、海、太”工程啟動以來的效益評估,基本形成了從國家到地方的工程管理制度體系。
特別是2012年以來,工程管理部門針對防護林退化改造問題,加大了調研和督導力度,牽頭編制了《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退化林分更新改造試點實施方案(2014-2016年)》,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啟動了改造試點示范工作,3年投入6.8億元,改造退化防護林121萬畝,取得了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退化防護林改造工作零的突破。
面臨挑戰,還需國家重點支持
重點區域綠色版圖雖然在不斷擴展,但工程區尚有1000多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亟待造林綠化,低質低效或退化防護林面積達1300多萬公頃,大多位于立地條件差、造林改造難度大、成本較高的“老、少、邊、山、窮”地區,是工程建設最難啃的“硬骨頭”。
長江、珠江流域水土流失嚴重的情況依然未完全遏制,生態建設提質增效空間仍較大;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迅速,侵占、破壞基干林帶情況時有發生,基干林帶損毀形勢較為嚴峻;太行山綠化工程區極度干旱缺水,可造林地條件越來越差;平原綠化工程缺乏中央投入資金的帶動,身邊增綠任務十分繁重。
五大重點區域生態工程建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面臨新的挑戰,還需要國家重點支持。
投入總量不足。5項工程年均造林任務大約占全國造林任務的1/10,但投資總量僅占1/20。工程規劃與計劃脫節情況較為嚴重。2015年,“長、珠、海、太”4項工程計劃任務分別僅為規劃任務的45%、22%、87%和36%,根據計劃下達的資金總量明顯過低,加之各地配套資金普遍偏少,2015年起國家又取消中央財政農發資金對“長、太”工程的支持,投資總量更是捉襟見肘。
投資標準偏低。2011年至今,工程建設執行標準為人工造林每畝300元,封山育林每畝70元,遠低于實際需求,基層對此反映強烈。投資標準過低導致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高,目前各項工程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低質低效林或退化防護林。
建設內容過窄。盡管各工程規劃均將低質低效林改造列入建設任務,但是國家計劃卻只下達人工造林、封育任務,導致改造工作無法有效進行。此外,中央預算內投資沒有單列工程設計、監理、管理等經費,以致招投標、監理、報賬等現代工程管理制度實施艱難。
平原綠化仍需國家支持。從2011年起,國家整合取消平原綠化工程中央基本建設投資,主要靠地方自行投入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平原地區的造林積極性。目前,除北京開展大規模平原造林,森林面積有所增長外,其他平原地區呈下降趨勢,農田林網斷代、殘破甚至老化死亡難以恢復,廣大農區的生態安全屏障面臨威脅。
提質增效,筑牢國土生態屏障
“十三五”期間,國家林業局將按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以工程建設提質增效為目標,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完善標準規范制度體系為保障,扎實推進重點區域各項生態工程建設與修復,加固國土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長防工程將重點開展“兩庫三湖”水土保持林建設,夯實“長江經濟帶”生態基礎。珠防工程重點在南北盤江、左右江水源涵養林建設上取得突破,同時加強珠江中段生態建設和保護。海防林工程重點恢復災害頻發區段、薄弱環節基干林帶,推進建成形式多樣、樹種豐富、完整合攏的沿海基干林帶。太行山綠化工程重點建設太行山北段和海河流域防護林帶,突破干旱山區困難立地造林以及高污染流域水域保護的生態構建技術障礙。平原綠化工程依托國家相關規劃,突出加強農田林網建設。
按照“長、珠、海、太、平”三期工程規劃,到2020年,相關工程區將再增加森林面積83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平均增加5.1個百分點。其中,長防工程區增加森林面積42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增加4.1個百分點,達到42.9%;珠防工程區增加森林面積22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增加5.3個百分點,達到62.7%;海防工程區增加森林面積7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增加1.6個百分點,達到40.2%;太行山綠化工程區增加森林面積11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增加9.5個百分點,達到32.2%;全國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8.7%,林木綠化率達到20.4%,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超過95%;基本建成全國退化防護林監測預警體系,退化防護林監測覆蓋率達到90%,改造率超過70%,重點地區退化防護林死亡情況得到基本控制,生態防護效能明顯提升。
另外,國家林業局已起草下發了《關于做好退化防護林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組織編制了《全國退化防護林改造總體規劃(2016-2025年)》,指導北戴河沿海退化基干林帶、三北工程區退化林分改造試點工作,將退化防護林改造工作從試點向全國鋪開,農田林網工程建設納入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和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頒布了平原綠化建設技術規定,出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兩項國標,農田林網建設范圍不斷擴大。
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時,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工程。
這也為我國其他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指明了方向。目前,工程管理部門正組織專家,加快修訂《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十三五”規劃》,力爭早完成、早批復、早實施。
“十三五”末,“長、珠、海、太、平”五大重點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必將更加堅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將更有底氣,人們期待生態良好的夢想必將照進現實。(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編輯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