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以后,土地革命戰爭深入發展,紅軍陸續建立起贛西南、閩西、湘鄂贛等革命根據地。隨著工農紅軍的革命斗爭和革命根據地政權的建立,各革命根據地相繼建立了銀行等金融機構。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銀行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銀行主要有:洪湖蘇區的石首農業銀行、鄂西農民銀行和湘鄂西省農民銀行,鄂西北蘇區的鄂北農民銀行,湘鄂邊蘇區的鶴峰蘇維埃銀行。
1.洪湖革命根據地的銀行
1930年2月,石首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并創辦了石首農業銀行,發行石首農業銀行信用券。
石首農業銀行 信用券
1930年9月,湘鄂西特委召開第一次緊急會議,會議通過了“經濟政策決議案”。同年12月,鄂西農民銀行在石首調關成立,并發行鄂西農民銀行信用券,行長為戴補天。
鄂西農民銀行 信用券
1931年6月,聯縣政府改組為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鄂西農民銀行改名為湘鄂西省農民銀行,行長為崔琪。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成立后,改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湘鄂西特區分行,并發行貨幣,鄂西農民銀行信用券停止發行。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湘鄂西特區分行 紙幣
1932年10月,國民黨軍隊圍攻洪湖革命根據地,洪湖蘇區失陷,該行停業。
2.鄂西北蘇區的鄂北農民銀行
鄂西北革命根據地位于鄂、豫、川、陜四省交界的武當山區。1931年7月中旬,根據中共鄂西北臨時特委的決定,在房縣西街設立鄂北農民銀行,銀行負責人為胡蘇黎、王守訓。該銀行曾發行紙幣和銀鑄幣。
鄂北農民銀行 信用券
1931年9月,紅軍撤離房縣,鄂北農民銀行停業。
3.湘鄂邊蘇區的鶴峰蘇維埃銀行
湘鄂邊革命根據地位于湘、鄂交界處。1931年3月,鶴峰縣第三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成立了鶴峰蘇維埃銀行,袁建章任行長,發行了銅幣權券。
鶴峰蘇維埃銀行 銅幣權券
1933年,紅軍撤出根據地,鶴峰蘇維埃銀行停業。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銀行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區。
1930年6月,鄂豫皖特權蘇維埃政府成立后,為籌集資金、支援戰爭和根據地經濟建設,于同年10月在黃安縣的七里坪組建了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銀行負責人為鄭位三。1932年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改為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又稱鄂豫皖特區蘇維埃工農銀行,銀行行長為鄭義齋。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除發行紙幣外,還鑄造發行蘇維埃銀幣和銅幣。
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 紙幣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公營商店被稱作“經濟公社”,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將一些銀行業務委托各地“經濟公社”辦理,包括調撥資金,收兌光洋紙幣等。為了流通金融,由“經濟公社”印發了一種以銅圓的文、串為面額的“油布票”。
鄂豫皖蘇區經濟公社 油布流通券
1935年,紅軍北上抗日后,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隨之停業。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銀行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位于閩、浙、皖、贛四省交界地區。
1930年10月,贛東北特區貧民銀行在弋陽芳家墩正式成立,行長為邵忠,經理為歐陽奐。該銀行成立后,于1931年5月發行銀圓票在蘇區市場上流通并保證十足兌現。由于幣值穩定、信用高,人民樂于使用,減少了銀圓外流,對活躍蘇區市場、鞏固蘇區金融發揮了重要作用。
1931年7月,贛東北特委改組為贛東北省委贛東北特區貧民銀行也于同年11月改稱為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但市場上仍流通贛東北特區貧民銀行的紙幣。到1932年6月,在粉碎敵人第三次“圍剿”后才發行了為數不多的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銀圓券。
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 壹圓紙幣
1932年12月11日,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改稱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也隨之被改名為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發行了銀圓券、銅圓券,流通于閩浙贛蘇區,原贛東北省蘇維埃銀行停止發行紙幣。
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 紙幣
1934年春以前,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發行紙幣,并嚴格控制財政發行,通過各種渠道回籠貨幣,加強宣傳,鼓勵群眾入股擴充基金,以穩定幣值。在軍需增大時,采取發行公債回收現金,從而保證了幣值的穩定。
1934年10月,紅軍北上抗日,撤離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該銀行隨之停業。
編輯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