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產品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配置,在如今萬事萬物都講求智能的大浪潮下,家居智能化也是逃不了的趨勢。奇怪的是,盡管智能家居概念火熱,行業從業者熱情高漲,但是消費者卻還是反應冷淡。
按理說,提升生活質量是每個人的追求,而智能家居恰逢所需,理應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才對。可為什么智能家居至今還火不起來呢?
華而不實,減減肥再出發
智能家居概念被炒了十幾年,技術水平和產品穩定性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是還是未能取悅消費者的芳心,歸根到底是目前智能家居產品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缺乏對消費者實際需求的研究,不夠接地氣。
以智能燈泡來說,現在市面上的燈泡不是功能不夠多,而是過于追求產品功能的花哨了。一款智能LED燈,不僅可以WIFI無線連接、還可以調光,最夸張的甚至可以轉換出1600萬種色彩。可是細想,這些功能真的是消費者想要的嗎?還是這只是商家自以為是的意愿強加?消費者對智能燈泡的真正憧憬不外乎是當回到家,打開門時,燈會自動打開了,不需要的時候,它們可以自己關閉。而不是,困得連眼睛都睜不開了,還要花十幾秒找手機、解鎖、進入程序,搞得睡意全無。
為什么這些功能如此華而不實?難道生產出一款既智能,又符合消費者預期的產品就這么難?其實筆者覺得不難。
目前智能家居企業還存在一個通病就是閉門造車。在沒有弄清楚消費者的實際需要,就開始瞎創意。既然是生產產品的公司,最終目的肯定是將產品成功銷售出去。那么,就應該將洞察消費者的需求作為每日功課,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以智能門鎖為例,消費者最核心的訴求就是安全又便利。那么企業就可以在生產前對消費者進行調查,把訴求轉變為技術語言,然后有針對地研發產品。絕不是拍著腦袋開發出一些不相關的功能。
平民價格才能走進千家萬戶
以尋常百姓一個月5000元人民幣的收入來說,智能家居目前的價格實在是太高。因此,“圈內熱,圈外冷”、推廣和普及難度大的尷尬處境就見怪不怪了。
很多智能家居企業打著“智能”的幌子,將消費者當成家財萬貫的富豪,非要狠狠削一筆。以一些貼著智能標簽的空氣凈化器來說,售價竟高達1000多元。價格貴,但是如果物超所值,消費者也是會對智能家居產品趨之如騖的。問題是,很多消費者反映,自己花了高價購買的所謂智能產品與傳統產品相差甚小,和“智能”根本不沾邊。新鮮勁一過,就失去再使用的興趣了。更加離譜的是,這些產品的價格在“智能”的光環下還在一路飆升。撇開功能雞肋不說,這樣在大浪中渾水摸魚的行為,必定破壞市場的生態平衡。
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目前有很多智能家居產品“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太急于伸手到別人的地盤去掠奪。智能手環不僅能測心率,還能監控空氣指數;智能水杯不僅能喝水,還能當鬧鐘……依筆者看,智能洗衣機就負責安心地把衣服洗好就行,就算能上網,消費者也不大可能扛著個洗衣機進行網上沖浪。太過“十項全能”的產品不僅不能吸引消費者,還會徒增成本,抬高價格。
其實,任何產品都要回歸到產品服務上來,光是昂貴的價格就已經把消費者嚇跑了,又談何創造銷售傳奇呢?傳統的家居企業也好,現在搶灘搶得火熱的互聯網巨頭也罷,都實在需要靜下心來好好思考。
中國環保家居網鏈小編分析:智能生活雖然聽著美好,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智能領域的領頭羊,家居行業也不必操之過急,好好轉換思路,贏得消費者的認可才是關鍵。未來,智能家居能否真正依靠智能、技術和服務變得炙手可熱,我們尚且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