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協會1月6日發布的最新報告稱,2016年,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五大趨勢值得關注。
互聯網發展基礎條件進一步提升
基本建成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提升對“互聯網+”的支撐能力,促進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和網絡強國的建設。
全國互聯網普及率即將過半,農村與城市“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2015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48.8%,2016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將突破50%。高速光纖網絡光網覆蓋范圍更廣,2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成為高速寬帶的發展重點。在農村及偏遠地區寬帶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的引領下,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與接入速率將有顯著提高。
高速移動網絡加快普及,提速降費持續推進。隨著4G網絡城鄉覆蓋范圍的進一步擴大,以及運營商提速降費政策的進一步推進,2016年4G移動互聯網仍舊會維持高速發展的態勢,有望新增加2億~3億4G新用戶。同時,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也將繼續保持翻倍增長的態勢,移動互聯網對信息社會的支撐能力將進一步增強。5G技術試驗將全面啟動,為下一代移動互聯網奠定基礎。
互聯網技術進步帶動市場發展
大數據交易相關標準逐步出臺,市場交易轉向活躍。大數據交易標準、技術標準、安全標準、應用標準等相應制定完成,大數據流通交易環節中的關鍵問題有望得以解決。在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推動下,以大數據交易所為平臺的大數據市場交易逐漸繁榮,可能會有里程碑意義的數據交易案例產生。
物聯網推動城市生活智能化,平臺入口之爭愈發激烈。智能家居產品、個人可穿戴智能設備進一步普及,城市基礎設施將廣泛相連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物聯網將會加速融入生活。物聯網市場的發展也將帶動傳感器、閃存市場的活躍,而各個企業也將圍繞物聯網入口的平臺展開激烈競爭。
云計算2.0時代下數據資源成為核心資產。從注重底層技術到關注數據資源,云計算技術的發展使得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會更加注重數據資源的聚集,并通過數據聚合而產生大數據利息,降低用戶使用云計算的成本,從而推動云計算的普及。
產業互聯網蓬勃發展
通過傳統企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產業互聯網尋求全新的管理與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產生不局限于流量的更高價值的產業形態,如新型的生產制造體系、銷售物流體系和融資體系。
(一)互聯網+工業
工業互聯網加速改造制造業,助推中國向制造強國轉型。互聯網+工業的軟硬一體化將造就新的工業體系,智慧工業將成為工業互聯網的重要部分。工業生產模式產生改變,兩化融合日益加深,信息物理系統(CPS)產業化標準化,智能制造將逐步成為新型生產方式,生產性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重塑中國制造的全球優勢。
互聯網創新成果與能源系統逐步融合,智能電網加速發展。隨著“互聯網+”、能源互聯網等戰略措施的推進,互聯網的新技術會加快升級現有的發電系統、輸電系統、配電系統,夯實智能電網的基礎性地位。工業園區和企業開展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智能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獲得發展,智能電網成套裝備產業化。
(二)互聯網+農業
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融合加快,“互聯網+”改變農業傳統生產經營格局。生產方面,智慧農業逐漸普及,農業的自動化水平穩步提高;流通方面,通過互聯網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農業通過與互聯網的結合將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連接起來,從而有效解決盲目生產的問題,實現農村生產營銷一體化。互聯網企業加速與地方政府合作建設,電商紛紛向村縣擴展,將新信息新商品新資金帶入農村。
(三)互聯網+服務業
分享經濟影響范圍快速擴展,信用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共享、協作”的理念大大普及,可分享的東西將從現有的出行、餐飲、酒店租賃迅速擴展到醫療、教育、家政等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連的各個服務領域,同時分享經濟中的信用體系、服務體系完成初步構建,分享經濟的發展將進一步改變人們的生活。
移動互聯網促進“互聯網+健康”向個性化服務演進。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將使互聯網+健康的服務更加定制化。移動健康類APP將會逐漸覆蓋遠程預約、遠程醫療、慢病監控等服務,并逐漸改變現有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借助大數據技術完成健康數據的采集、管理和分析,從而實現個性化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
移動支付業務形態向金融生態圈演變。移動支付的比例將會進一步提升,快速變革傳統的消費習慣。尤其在一線城市,隨著移動支付終端數量更加廣泛的布局,無現金生活或成為可能。通過引入大數據分析,移動支付和移動金融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而伴隨著移動支付可信生態圈格局初步形成,移動支付開始從原有的單一支付應用向多元化的移動應用發展。
“互聯網+”服務商開始出現。“互聯網+”的興起會衍生一批在政府與企業之間的第三方服務企業,即“互聯網+”服務商。服務商通過幫助從事線上線下雙方的對接工作,收取雙方對接成功后的服務費用及各種增值服務費用。
網絡安全產業前景廣闊
工業系統網絡與信息安全問題愈發受到重視,專用設備技術快速發展。隨著“互聯網+”與傳統工業融合逐步加深,接入到網絡中的設備、信息將會面臨新的安全風險。保障工業系統安全的設備、技術和服務的需求將會大幅增長,自主可控的技術將取得進展。
主動安全防御受到重視,智能化防御手段保障網絡安全。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實現對不安全行為或惡意攻擊的自動預警,并融入機器學習技術,提高未知威脅的識別能力,形成被動防御與主動識別相結合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從而確保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
網絡治理開創新局面
互聯網立體治理體系的構建初步形成。標準協商機制逐步形成,網絡技術標準在實際應用中形成共識;政府、行業組織、企業之間的多方協作治理機制逐漸完善;法律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個人、企業網絡行為的法律邊界更加清晰,隱私信息、敏感數據保護體系更加健全。
編輯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