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個“雙十一”來了。有的企業在盡力制造狂歡,有的卻提倡理性消費為“雙十一”降溫。還有人認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雙十一”的意義已經不再重要。
馬云曾經說過,“雙十一”至少要辦100年,如今看來,也許沒辦法實現了。快遞爆倉、價格明降暗漲、體驗差……越來越多的人拒絕過“雙十一”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雙十一”存在的意義已不再重要消費者日益理性,“雙十一”未來還能怎么玩?
現象:拒絕剁手!越來越多的人不想過“雙十一”
早在去年,財經作家吳曉波就寫了一篇文字:我們真的還需要“雙十一”嗎?他寫了幾條理由:“雙十一”的互聯網啟蒙意義已然消失;趕羊式的營銷運動已經不適應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現狀;商家在拼價血戰中的獲利模式始終沒有形成;“雙十一”的銷售記錄失去真實的參考價值;集中爆發的物流配送造成新的公共危機;雙寡頭的平臺競斗日趨惡性化及惡俗化。
記者對身邊數十名消費者進行了調查,發現“雙十一”有明確購物打算的人只占到了36%,有23%的人明確表示,“雙十一”不會下單,其中在觀音橋協信廣場上班的彭先生說,自己去年“雙十一”囤的還沒用完,沖動消費深感后悔,今年堅決不再買買買。還有41%的受訪者表示,主觀上不會刻意去關注,但如果正好有需要還是會買。
淘寶店主鄒小姐告訴記者,對于淘寶個人店鋪中小賣家來說,“雙十一”也有點雞肋,因為“雙十一”主要流量都傾斜給了天貓店,龍其是“雙十一”前20天起,個人店鋪流量銷量銳減,但是如果不參加“雙十一”,又覺得沒趕上這趟車,怕錯過更多流量銷量。加上消費者已經形成習慣,進店里也會問有何優惠,如果沒有參與“雙十一”的任何活動,更不利于促成下單,所以個人店鋪無可奈何還是必須參加“雙十一”。
但是據她觀察,現在也有相當的個人店鋪沒有參加“雙十一”,沒有參加的有三類店鋪:一種是生意確實太差,基本上沒有作為主業來經營的;二是銷售品類在11月處于淡季的店鋪;三是有相當老客戶積累的店鋪,如金冠店和網紅店。
探討: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雙十一”還有意義嗎?
“雙十一”之所以獲得成功,是因為它符合了經濟學原理。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諸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理性的人會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因此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雙十一”最原始的“光棍節”含義被營銷者們運用到促銷理念中,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利用打折促銷行為刺激消費。而需求價格彈性理論則表明,需求彈性越大,表明消費者對于商品的價格越敏感,簡單說,就是降價對于銷量拉動的作用很明顯。
但經過七年的狂歡,“雙十一”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互聯網分析師唐欣在虎嗅網撰文稱,從拉動電商行業發展等方面來看,“雙十一”都已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目前電商的行業背景顯然發生了變化。對于很多電商企業來說,“雙十一”成為了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出貨時機。這個時候通常會有比以往更多的流量,即使價格實際上并沒有太多優惠(甚至是提價),都可以獲得比以往更多的銷量。假冒偽劣、信用炒作和價格欺詐等問題在“雙十一”期間會變得特別突出。這就是因為當電商平臺通過大規模的宣傳引來大量電商流量的時候,即使是質次價高的商品,經過包裝之后通常也能有個不錯的銷路。
唐欣認為,“雙十一”帶來的電商高峰,并沒有帶來太多額外的銷量,但造成的資源浪費卻是顯而易見的。且電商已經如此普及,這樣一個“節日”營銷,對于行業的價值已經不像前幾年那么必要了。
趨勢:從狂歡盛宴到理性消費“雙十一”未來怎么玩?
事實上,隨著國內中產階級人群的壯大,消費者對于線上消費的觀點在最近幾年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從幾家平臺倡導理性消費的態度,可以看出經歷七年瘋狂促銷的“雙十一”,價格已不再是核心吸引力。在消費者心中,質量和價格的天平逐漸歸于平衡,沖動消費時代逐漸過去。這和今年火熱的消費升級概念不謀而合。隨著新經濟到來,消費者的品質需求和體驗需求逐步被挖掘,市場將趨于理性。
一些主打垂直品類的電商紛紛倡導理性消費概念,蘑菇街陳琪認為,參加“雙十一”是電商大環境下的被迫選擇,但是理性消費才是當下更應該被倡導的方向。
在此背景下的阿里巴巴和京東,也在今年“雙十一”加深了與國際品牌的合作,希望通過國際化戰略吸引中產階級消費人群。“無論從體驗上、服務上,還是商品選擇上,好物低價已經成為了網絡零售的新常態。如果說過去的‘雙十一’主要依靠的是價格優勢激發的購物沖動的話,今年的‘雙十一’,消費者將回歸于理性,回歸于對品質和服務的精挑細選。”京東高級副總裁徐雷表示。
聲音:購物狂歡節想持續就要做到公平交易
長期從事互聯網方面研究的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蔡斐今年“雙十一”沒有什么購物計劃。“以往好像都沒有,我對節日不感冒,而且擔心收貨問題。”蔡斐說,“雙十一”購物狂節是以盈利為目的,但究竟是薄利多銷,還是可能存在價格欺詐、抬高價格等問題一直都是大家關心和熱衷討論的。我們倡導理性消費,購物狂歡節如果要健康持續,就不能以次充好,做到公平交易。
延伸:“雙十一”的那些陷阱
“雙十一”,我們除了關注新聞中那些華麗的消費數字外,也要關注那些躲在數字背后的貓膩。
█陷阱一:優惠價比原價還要貴!
“原價30元,‘雙十一’特價99元。”這是商家在淘寶、天貓“雙十一”最常用的、坑消費者的伎倆。大部分消費者對商品價格沒有系統的、長期性的關注,也很少有人會去記錄一款產品每個時期的價格變化的,所以某些商家就有機可乘。
█陷阱二:打折之前,暗中抬價
趕在“雙十一”前先將商品原價格修改到虛高,然后在“雙十一”來臨的時候,將價格調回到原價格,造成一種“折很大、值得買”的假象。這也是商家的慣用伎倆。不少所謂的“優惠”其實只是把價格抬高之后再折扣,算下來其實與之前差不多,甚至還比“雙十一”節前的還要貴一些。
█陷阱三:人氣賺夠,“特價”缺貨
限量搶購、限時搶購、1元秒殺、0元秒殺……這些手段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為了賺眼球、賺人氣。常見的情況是消費者聚精會神等候秒殺,但是活動開始幾秒后就宣告結束、已被秒光,這樣的事情大家也經歷了不少。
█陷阱四:假貨水貨,魚目混珠
假貨這事,誰也不好說,按照大多數人的經驗,淘寶店家是假貨重災區,難以置信的低價是不可能買到世界名牌的,另外也是絕對不會有名牌專柜,會幫你進行驗貨的,不要被店家的標題給騙了。
█陷阱五:商品低價,運費“坑人”
下單價格很便宜,但是還要留意是否包郵,有好些商家會在“雙十一”放出低價,卻悄悄提高運費,大件商品比如家具,更加會在不顯眼的位置用小號字體標注上門安裝需另加XX元費用。一單下來,稍不留神,不僅可能買不到優惠,還有可能買貴了。
█陷阱六:預售商品不享受無理由退貨
近年來,由于電商平臺成為重要銷售渠道且品牌廠商供應鏈控制能力提升,“以購定產”的“商品預售”模式異常火爆,既解決了廠商銷售的問題,還解決了廠商的資金問題。更重要的是,一些廠商還可能再耍個心眼,給消費者留一手,比如預售商品定金不退,也不享受“七天無理由退貨”。
█陷阱七:送你大把滿百減券讓你覺得不買對不起大家
商家送券的活動似乎是對消費者讓利,最后的結果其實都是為了多賺錢。這是營銷學上稱之為“合理化煙霧”的進化版本,本來你只需要購買一百多塊的衣服,但是手上有了滿300減30的券后,就會不自覺地告訴自己買多幾件原本不需要的東西。
編輯: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