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陶瓷行業并不是面臨崩盤,而是因為產能過剩,所以必須有人先走一步。危機才是幫助我們行業成長的最佳機會,也希望大家在危機中找到自己,找準方向,跨越危機,打開全新的局面。
2011~2014年,全國瓷磚生產線新增342條
我們分別在2011年與2014年對全國所有的陶瓷生產線展開了調查。結果顯示: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陶瓷生產企業1452家,同比2011年的1364家增加了88家,增長6.45%;2014年全國陶瓷磚生產線3621條(包括西瓦生產線181條),同比2011年的3275條增加342條,增長10.44%;2014年全國陶瓷磚日產能4503.6萬平方米,以生產310天統計,年產能達到139.6116億平方米,約等于140億平方米。
陶瓷行業市場深度分析需找準方向打開新局面
再看各個產區的對比,廣東的生產線數量仍然排在第一,有1062條。此外,福建產區有554條,山東產區有512條,江西產區有342條,四川產區有241條,湖北產區有114條,河南產區有112條,遼寧產區有102條,河北產區有89條,廣西產區有86條。與2011年相比,四川產區基本沒有增長,還在倒退;而河南的發展是出人意料,生產線數量增長得比較快,且單線的產能非常大。
廣東作為全國最大的產區,其產能占據全國陶瓷磚總產能的28.6%;其次是福建產區,占據全國陶瓷磚總產能的12.6%;第三是山東產區,占全國總產能11.7%。除此之外,江西的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10.5%,基本等同于四川與河南的占比總和(四川產區占6%,河南產區占5%)。
而通過觀察從1995年至2014年來近20年的陶瓷磚建廠數量曲線圖可以看出,在2004和2005年期間,行業遭遇了比較大的影響,30余家企業在這一時間段宣布倒閉,并且投資熱度下滑;至2007年、2008年,建廠數量又出現了一個高增長,而最高幅度的增長出現在金融危機之后;在經過2009~2011年的增長之后達到了相對高的頂峰;但是這種趨勢到了2012年開始下降,經過2013年的微幅增長后在2014年再度下降。
從各類陶瓷磚占總產能比例來看,瓷片生產線786條,產能占據總產能的29.79%。近兩年瓷片的價格降得非常快,包括江西產區亦是如此,其原因之一便是瓷片的產量是最大的,其二是因為地磚上墻,也擠壓了瓷片的市場,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出瓷片的競爭程度。此外,拋光磚、外墻磚、仿古磚和全拋釉所占總產能比例依次居于二、三、四、五位,分別為28%、14.34%、11.8%和7.23%。
廣東、福建、山東、江西四大產區發展模式對比
再來分析一下各主要陶瓷產區陶瓷產業的發展。
首先看廣東產區。廣東共有1062條生產線,產能占全國總產能的28.6%。這個產區最大的特征是企業自建營銷渠道,加上少量貼牌(3%左右),主要呈現為“集團軍+品牌+個性化+大眾化(性價比、走量)”的發展形態。其中,包括冠珠、薩米特、東鵬、馬可波羅、宏宇等在內的品牌基本完成了一二三線市場的布局,很多陶瓷品牌也正在往鄉鎮下沉;高端品牌如歐神諾、簡一等,也已經基本完成了一二線城市的布局和設計師等隱形渠道的經營;而定位中等以下的品牌營銷特征主要是區域市場批發+分銷下沉。
廣東的另一特色是有190條左右的私拋廠拋光線,單線年產值在8000萬~1億元,總產值180億元左右,這些企業的市場與高安陶瓷的市場高度重疊。
廣東的優勢還體現在其工程渠道、出口以及新品研發更新速度快,且人才資源、信息資源質量高,這在全國的產區應該是居首位的。
再看福建,特征很簡單,福建的企業對產品非常重視。因為它有全國超30萬人次的福建籍經銷商,出貨速度快、合作靈活,因此福建陶瓷企業是“短平快”,合作方式很靈活。但是跟福建的衛浴相比,瓷磚品牌特征不明顯,多以“產品--現金--產品”的快速循環見長,它的規模適度、經營靈活、短平快,而且圈層的力量極為重要。
而在山東,貼牌占比超50%,比例明顯高于自建營銷渠道。在山東財富陶瓷城及周邊的數十萬平方米里聚集了大量的品牌,這些品牌有80%是沒有工廠的,但是他們有建規模不一的展廳。全國貼牌商聚集淄博,所以它的產品開發來源廣,新品更新速度非常快,僅次于佛山。但自主品牌機渠道銷售不力,且職業經理人和人才的質量不太高。
談及江西的陶瓷產業,主要集中在以高安為中心的泛高安地區,這里的企業主要是自建銷售渠道,鮮少貼牌,這是高安的一個特色。而從產品流向上觀察,基本上是流向三四級市場,企業的客戶高度重疊,價格廝殺比較嚴重。
陶瓷是高安的支柱型產業,對房地產、物流、娛樂及生活消費等第三產業拉動非常大。我也談談個人的建議:1、可以嘗試電商渠道(與現有客戶沖突不大)、產品定位適度做減法(規避價格競爭)。2、產品結構優化,加強橫向合作,規避同質化惡性競爭。3、提升展示水平及加強品牌建設。4、“高安陶瓷”區域品牌競爭力提升,內展+外展。5、重視人才、職業經理人的應用,但須提升整體人力資源質量。6、完成由術到道的過渡。現在高安陶企做的大多是戰術層面,即通過產品結構和產品價格的調整來緩解目前的壓力。但是我們真正要做到“道”,即要重視產品結構、客戶隊伍、渠道的深度和廣度,最終還是要實現由術到道的變化。
這幾年,四川陶瓷產業的發展略微下降。這是為什么?我們粗略統計了一下,泛高安產區每年往云貴川地區輸出的瓷磚至少超過了4億平方米左右,基本可以消滅夾江本土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工廠。高安陶瓷的銷售半徑從500公里走到1000公里,最后到2000公里,甚至遠銷海外,是高安陶瓷的一個顯著變化。
混沌時代堅定信念,建立市場秩序
最后講一下個人對于危機應對的看法。這是一個混沌的時代還是一個井然有序的時代?這是一個僥幸的市場還是一場運籌帷幄的步步為營?應該是從宏觀大勢及產業趨勢中找到基本規律,要建立自己的發展趨勢,絕不可以長期沒有規劃的盲目改變。
陶瓷行業現在流行各種培訓,將希望寄托于某一個機構或某一個培訓師的想法,也證明了這個行業處于一個混沌的狀態。其實重要的是我們要在這種混沌的時代堅定自己的信念,建立自己的秩序。
為什么會出現危機?因為我們現行的制度和生產方式、經營行為無法適應這個時代和市場的變化;我們只有改變、創新,甚至敢于革自己的命,用最快的速度調整并適應新的環境和趨勢,思考一下現行的品牌布局或者產品布局是否與行業實情相匹配,然后進行重新梳理。
今年行業各方面的信息泥沙俱下,其中停產、倒閉、兼并、降價是最頻繁的。前兩天有一個業外的公共平臺說建陶行業面臨著崩盤,這是一個沒有立足點的數據。實際上像這種停產、倒閉、兼并、降價本身就是市場經濟里面符合市場規律的行為,尤其是在經濟轉型、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
最大的關注點應該是“我”:即一切的根源在于自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個行業并不是面臨崩盤,而是因為產能過剩,所以必須有人先走一步。危機才是幫助我們成長的最佳機會,也希望大家在危機中找到自己,找準方向,跨越危機,打開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