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大自然”上市前最后一篇社會采訪稿,首次網絡公布。一個優秀的公司,上市之前應該做到如下這些。本文作者從以下4個方面對大自然進行了剖析,供正在準備上市公司參考。——低碳經濟的發展,為“大自然”開啟地板新時代;戰略管理的定位,為大自然解決了發展難題;國際資本的引入,為大自然注入了新鮮血液;品牌建設的成功,為大自然奠定了前進方向。
未來的家居行業只有兩種公司不會被淘汰,一種是具有科學心的公司,另一種是具有悲憫心的公司。而能夠創立長青基業的公司,則必須具有真正的悲憫心。當一個公司形成了一種由悲憫心滋生的公司文化時,這個公司也就成了一個不可分裂的整體,才會有無窮的競爭力,并藉此建立長青基業。以“大自然”地板為品牌的中國地板控股有限公司,就是在大自然道義中生長并具有悲憫心的行業引領者之一。
大自然董事局主席佘學彬
大自然地板:與大自然道義一起生長
文/冷秋
在廣東佛山順德新城區龍盤西路一方綠地中,盤著一條自然之龍,人們稱之為“大自然”。它如同綠色的生命一樣與大自然一起生長,并把這生命的綠色賦予責任和道義,一起鋪進了千家萬戶。這是中國地板控股有限公司存在的價值,也是大自然地板的全部尊嚴。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曾在一次簽約儀式上發表講話,對大自然地板在中國地板行業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推動作用做出高度評價,并高度贊揚大自然地板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捐資助學等方面所起的模范帶頭作用。
2010年1月8日,本刊采訪組一行4人,懷著對大自然的崇敬,在大自然地板企業的八角亭里,與品類齊全、結構完美、規模龐大、甚稱地板行業中《紅樓夢》的大型企業董事長佘學彬及他的驍將林皓進行了長達2小時的會談。
低碳經濟的發展,為“大自然”開啟地板新時代
大自然地板從一個小作坊起步,發展成為今天的領軍品牌,在國內擁有12個大型的生產制造基地,擁有近3 000個專賣店的銷售網絡,形成了采購、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每年為30萬戶家庭提供優質健康環保的產品與服務,大自然地板以其優異的表現,成為榮獲世界自然基金會“優秀自然保護支持者”世界級社會責任大獎的企業,并且獲得國際基金的青睞。這一切,源于佘學彬對“木材”二字的重新認識。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據佘學彬介紹,多年以前的一天,他的兒子從學校回來就問他:“爸爸,我們做地板要砍很多樹,老師說這不環保啊,要不你改行吧。”佘學彬當時認為兒子講得有道理,同時也身處矛盾之中。
“我們砍樹就是為了種樹,種樹也是為了砍樹,這兩者并不矛盾。”當佘學彬從矛盾中解放出來后,在行業內首家提出種樹理念。2006年9月27日,佘學彬一舉以渴求1 000萬年的綠色,向中國綠化基金會捐贈“大自然地板?中國綠色之旅”活動專項資金1 000萬元,支持“西部綠化行動”,并對活動作了第一個十年計劃(2006年—2015年)。當天,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啟動儀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出席儀式,并在啟動儀式上向佘學彬頒發了榮譽證書。
佘學彬說,“大自然地板?中國綠色之旅”是項大型系列公益活動,開展這項具有長期性、系列性的公益活動有三個目的:一是盡企業公民之責,為環境保護事業做出應有貢獻;二是以身作則,在木地板行業內起到積極模范帶頭作用,力爭在業內形成環保風潮;三是拋磚引玉,通過活動的影響,吸引多方力量,并呼吁全社會共同參與到這場聲勢浩大的綠化行動中來。
從2006年開始,中國地板控股有限公司從“我為黃河種棵樹”到“我為長江種棵樹”一系列的活動后,到2009年又提出了“我為消費者種棵樹”。據佘學彬介紹:“這就是地板行業怎么樣取之于大自然,又還之于大自然的綠色理念,基于這種理念,開啟這個行動。這也是我們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之一。”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與“樹人”是大自然地板公益活動的兩個基本點。在“十年樹木”方面,公司啟動了歷時十年的中國大自然綠色版圖工程,在“百年樹人”方面,也就是在2007年6月,公司大力推出“大自然地板?綠色搖籃計劃”啟動,該計劃旨在培養世紀環保型人才。目前已在東北林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培養出眾多優秀的環保型人才。
社會責任與綠色共鳴
2009年12月19日,在經歷了復雜曲折的協商后,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取得了重大積極成果,發表了《哥本哈根協議》,堅定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所確立的基本框架和一系列原則,進一步明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及分別應當承擔的義務和采取的行動,表達了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資金、技術和行動透明度等問題上的共識。
佘學彬從地板行業出發,道出了大自然地板為企業肩負責任的神圣使命。佘學彬說:“我們確認買林的時候,都有一個標準,那就是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的林地,這是我們制訂的一個門檻。至于我們為什么要買FSC的林地,簡單來說,它就是用歐盟標準把老樹砍掉,讓小樹長得更快,能夠保證需求量1%的增長。這對保障木材供給和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說,做地板就是破壞森林。對此,佘學彬作了進一步詮釋:“地板行業只要把 FSC長期做下去之后,森林不但不會減少,反而還會增加。”佘學彬舉出一個很現實的例證:“俄羅斯有很多林地,但一些成材的樹木沒有被及時砍伐,而是倒下去直至腐爛釋放出二氧化碳,下雪時候倒下的樹木被積雪覆蓋了,融雪的時候,排出的都是黑水。而FSC規定超過60公分的樹木可以砍伐,并讓旁邊的小樹更好地生長。這樣砍伐一棵樹,更多的樹可以良好生長長。”
同樣有人對佘學彬的理論產生懷疑,理由是木材成本的增加。佘學彬說:“用FSC系統的管理辦法,第一年、第二年成本可能增加,但是到了第三年第四年就會比原來的傳統砍伐便宜。因為它一開始就是把這片林地用人造衛星進行GPS定位,哪一棵該砍,哪一棵該留下來,是有確認計算的,所以大家不用擔心成本的問題。這也是大自然地板在實踐中的成功經驗。”
因此,未來的大自然地板,在行業內具有超強的低碳競爭力。這也是一些地板企業未來發展中需要思考的問題之一。據佘學彬分析:“當一個國家的消費者越有社會責任感的時候,他們就會對未來的低碳生活越關注。從低碳競爭力的領域來說,低碳產品有兩個含義,一是你生產地板過程中節能減排,二是功能產品能釋放出負氧離子。”在這兩個層面上,功能產品可以給消費者帶來最直接的好處。但大自然地板不論是從節減排還是功能產品方面來說,都力求完美。這主要是中國地板控股有限公司在低碳經濟方面作為地板行業的率先垂范者所履行的社會承諾。佘學彬說:“一方面,我們不僅‘我為黃河種棵樹’、‘我為長江種棵樹’,而且還要‘我為消費者種棵樹’,使大自然地板與消費者產生綠色共鳴,讓消費者心理感受到這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地板企業;另一方面,我們有一種專利產品,在2010年推出,它叫做‘低碳地板’,這種地板可以通過釋放負離子,把空氣中的碳減少,引領消費者向低碳生活方式轉變。”
從2010年開始,消費者購買大自然地板的數量將與大自然地板種樹的總量相一致。佘學彬說:“我們已把它變成一個具體的行動計劃,消費者買了多少平方米地板,我們就為消費者種回多少樹。”
讓佘學彬引以自豪的是他們在秘魯有一塊10萬公頃的林地,已經取得了CCBA(氣候、社區以及生物多樣性聯盟)認證。作為我國首個能拿到CCBA認證林地的企業,毫無疑問,在全球也是領先的。據佘學彬介紹:“這個林地有兩個功能,一是賣碳,即你的林地能吸收多少噸二氧化碳并折算價錢,就可以得到多少價格的補償,目前大自然地板一年可以賣到50萬~100萬美元;二是砍伐以后做木材。”“我們的林地可以賣碳,這在行業里面,還是比較超前的。”佘學彬補充說。
戰略管理的定位,為大自然解決了發展難題
眾所周知,在2007年以前的10年中,地板行業的狀況可以說是盛極一時、如日中天,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兩年一些地板企業生存狀態雖說是江河日下、九死一生,但部分企業、甚至個別企業卻是無往不勝、一帆風順。這些企業在各種運作方面的差異化、特色化已越來越凸顯出來。大自然地板在植樹造林和對低碳經濟的關注,已彰顯出斗志昂揚的氣質和龍騰虎躍的精神,對地板行業來說,已成為一面旗幟。
老板價值觀決定企業命運
在談到與行業共享的經驗時,佘學彬說:“第一點,我認為每個企業、每個老板都有一個很獨特的競爭力。有的事情我學不了他們,有的事情他們也學不了我們。很多事情是由老板個人的價值觀決定的,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在談企業文化,我們感覺企業文化跟老板過去走過的點點滴滴密切相關,包括他的為人、信仰、價值觀,積累下來就是企業文化。”
在佘學彬看來,由老板的價值觀形成的企業文化至關重要。因為企業文化決定企業的發展空間和競爭力。在競爭力方面,佘學彬說:“我認為目前國內地板行業的競爭還沒美國激烈。但美國有一個好處,就是基本上整合出來了。美國與中國在渠道上的差異是很明顯的。美國的渠道是沒有專賣店。如果中國的企業在沒有專賣店的情況下,一個品牌要賣到30%的市場占有率才算成功。美國的阿姆斯壯非常成功,在沒有專賣店的層面上就能夠達到30%的市場占有率。我們每天都在研究阿姆斯壯的成功點到底在哪里。我認為他能成功的一個最主要特點,是美國市場情況跟中國市場情況相同。實施的是“豐田理念”,就是把成本減去浪費,等于我們的賣價。而歐洲是做價格主義的,把價格減去成本等于盈利。我認為將來中國跟美國會是走同一個路線。這可能是我們未來最重要的競爭力。”
企業“挖坑論”
目前地板行業有兩種現狀,一是一些企業在品牌競爭中被迫退出行業,二是一些企業感覺市場沒有以往豐厚的回報主動退出行業。但更多的企業在發展和運營中難以看到前景。針對這些問題,佘學彬果敢并幽默地做出分析說:“針對被迫退出的企業,我個人認為,我們10年挖10個坑,倒不如10年挖1口井。我們必須把地板行業做好,才能去跨別的領域。”
對此,大自然提出了“三化論”,企業從單元化、到多角化、到多元化的發展過程。
單元化是大自然地板的目標方向,佘學彬說:“大自然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地板沒有做到整個市場占有率的25%,我們什么都不干。”多角化是大自然地板的經營方向,比如做木門、壁紙等。多元化發展目前不是大自然地板考慮的問題,比如開銀行、飯店等。但佘學彬堅定不移的目標是:寧愿10年挖1口井,也不愿10年挖10個坑。
管理者的存在價值,說穿了,就是因為他能破疑釋惑,解讀事象,這是管理者的全部自尊。
佘學彬的“挖坑論”就是他所說的戰略。在佘學彬進入地板行業之前算了這樣一筆賬:“中國有12億人口,假設每4個人一個家庭,那就有3億個家庭,每個家庭用50 m2地板,就有150億m2,假如每平方米地板賣200元,那就有3萬億元,假如我能做1%的市場占有率,就有300億,分10年做,每年就有30億,假如分100年做,每年也有3億。”佘學彬用最簡單的邏輯思維算下來,發現這確實比做紅木家具更有“賺頭”,于是就索性專注做起地板來了。
“當一個企業戰略問題解決了之后,接下來就是怎么樣挖坑的問題,在哪里挖,用什么工具來挖坑的問題,所以我不管有多少人進入這個行業,多少人離開這個行業,最主要的是把戰略和目前的定位定準確。”佘學彬說。
在運營企業方面,大自然地板的成功經驗是堅持做品牌。但品牌的基礎是來自品質的支撐,品質支撐的保障來自于大自然地板的資金投入。佘學彬說:“成功的背后靠團隊,團隊的后面靠心態,心態的背后靠你敢不敢投入。我們過去的成功主要是敢投入,現在我們在全球已有21個工廠。在地板領域里,我們的工廠最多,付出的比別人也多。”
大企業病和留住人才
佘學彬對自身企業的管理從“兩個挑戰”做出了客觀分析,他認為:“一方面,企業發展的形態,有一個過程,每個企業有所不同,大自然目前最大的挑戰就是全球化的管理,這給我們帶來了難度;另一方面,企業的發展仍然還是一個社會責任的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是大家都要面對的,企業越大,面臨的社會責任也就越大,我們還是民營企業,這對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在談到解決大企業病的問題時,佘學彬說:“解決大企業病是我們每天要干的事情。首先,大企業經營就要承認自己有大企業病;其次,就是如何應對的問題,我們認為,復雜的事情要簡單化,簡單的事情要量化。”
佘學彬認為:“在應對大企業病的過程中,要解決“三化”:一是職業化,二是流程化,三是企業文化。要解決“三化”,其中職業化和流程化對管理層非常重要,不解決這兩個問題,也就無法解決大企業病。最后的結果是企業文化。形象地說,也就是什么樣的土壤,生長什么樣的樹。企業管理的成敗,最后一招是企業文化。”
佘學彬在談到企業怎樣留住人才時說:“一是為人才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他要代表行業做事,代表企業做事;二是與人才建立互信和合作關系,老板和員工要從感覺上像是戰友一般,大家有相同的價值觀和理念;三是給員工合理的股份,沒有錢,也就沒有基礎。我堅持認為:金錢留人,事業留心,文化留魂。只有這樣,你才會得到員工和行業的尊重和尊敬。”
國際資本的引入,為大自然注入了新鮮血液
佘學彬身上有一種大氣。他承認,早年在澳門打拼時,掙錢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生活,并沒有想要做什么事業。然而,創業之后,隨著生意越做越大,他的胸懷和眼界也越來越寬廣。對此,國際金融公司(簡稱IFC)的人曾評價說:佘學彬已經超越了一個小企業主只想賺點錢的思維模式。IFC的一個投資理念是“投資即投人”。佘學彬的大氣使IFC確信,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企業家。
2008年,國際著名金融巨頭摩根士丹利和國際金融公司進入大自然的驚人舉動,引爆了當時消沉的地板行業,摩根士丹利注入大自然的1億美金,使處在“熊市”和微利中的地板行業重新燃起了募集資本的希望,但國際風投的加入以及“對賭協議”的出現,同時也引起了業內的強烈議論,一種幸福和不安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緒蔓延著。時至今日,在引入資本一年半的時間里,始終處在風口浪尖的大自然和佘學彬,有著深刻的旁人無法理解的體會和感受。
關于“對賭協議”
談到“對賭協議”,很多人可能會害怕,畢竟“賭”這個字眼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冒險,然而佘學彬有著不同的理解,他說:“國際投行很喜歡用對賭這個字眼,其實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去賭博,人家把錢投給你總要建立一個獎懲機制,要有合理的風險管理,畢竟誰也不是慈善家。”按佘學彬的說法,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怕死”,不能總想著去冒險去賭博,他認為大自然一直在穩健前行,細致分析、謹慎決策是必要的。
關于“對賭”的風險,他接著說:“摩根的邏輯很簡單,相信一個企業并實實在在把錢投進來,這不是信貸關系,而是入股合作,也就是說摩根不是大自然的債權人而是股東。5年盈利計劃和承諾都是大自然根據自身情況提出的,我們團隊認為可以完成任務才會與對方簽約,當盈利超過計劃時摩根返一點股份給大自然,當達不到時我們給摩根一點股份,這是非常公平的,比起一旦經營不善就要想盡辦法還債的情況,這種合作風險相對低些。”他提到了大自然欠佳的運氣:“這次金融海嘯是我們無法預料到的,好在通過整個團隊的努力拼搏,最后坎坷地完成了任務,未知的危險是我們無法預測的,能做的也只有掌控好自身了。”
國際資本帶來的改變
佘學彬認為,風投的加入利遠遠大于弊,給大自然帶來的改變很多,重要的有幾個方面。
一是國際資本的引入加速了大自然調結構的步伐。他說:“國內企業有種很怪的現象,幾乎都是先開工廠,再去抓渠道和資源,這樣就使得企業的話語權很小,這次金融海嘯中很多做OEM的企業一夜之間倒閉就是這個道理,企業主能掌控的僅僅是工廠,怎么能有競爭力呢?”在佘學彬看來,投行帶來的資金優勢使大自然加強了渠道和資源的控制,也得以廣納人才,建立更加強大的團隊。他說:“大自然在全球范圍內擁有了更加豐富的森林資源,資源的優勢使公司在競爭中把握了主動權,轉變成為了市場優勢。國際投行的進入,使公司對頂級專業人才更具吸引力,他們的加入穩定優化了公司的管理和技術力量。”
二是國際資本的引入使大自然更加與國際接軌。據了解,IFC是最注重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投行,在與大自然的合作中反復強調的是大自然的產品是否達到環保要求,工廠噪音和污染是否超標。作為在世界具有極高影響力的投行,IFC一方面把節能環保和肩負社會責任的理念灌輸給大自然,同時也把大自然真正納入到了全球發展層面。另外,兩家投行也帶來了國際先進的公司結構治理方法和財務管理系統,并為大自然未來的上市劃出合理軌跡,這些都使得大自然煥然一新。佘學彬說:“這一年半時間,我的精力并非用在與同行的競爭上,幾乎都用在了想盡辦法讓公司達到國際化上市公司的要求上,很多方面已經徹底顛覆了過去的做法。”據他介紹,大自然請來了世界四大會計公司中的三個,分別是弼馬威、德勤、普華永道,公司財務系統的人員達到70多人。三家公司都是完全的獨立第三方,彼此的工作并不互相交叉,有利于發揮各家所長,達到優勢互補。
三是國際資本的引入贏得更廣泛關注。“兩大投行提高了大自然的專業化和透明度,現在很多公司主動要為大自然投資,我還要考慮接受哪一家。”佘學彬很自豪:“國際資本的加入,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也間接增強了消費者的信心,這對于低關注度的地板行業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最終決策。”是的,擁有豐富經驗的國際投資銀行經過全面綜合調研最終選擇的公司,怎么能不讓人信服呢?他接著說:“國際投行給大自然帶來的更重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理念,只要彼此發揮優勢互補,就一定能達成共贏。”
據佘學彬透露,大自然今年的口號是“決戰2010”,能否成功完成預期目標全看今年的最后沖刺,擁有了門店、工廠、資金、人才四大基礎,全新優化了公司結構,更加具有國際化氣質的大自然,能否在2010年決戰制勝呢?能真正揭曉答案的,恐怕唯有時間先生了。
品牌建設的成功,為大自然奠定了前進方向
大自然品牌地板總經理林皓
有人說,品牌是心靈的烙印。烙印是美麗還是丑陋,是深還是淺,就決定著品牌力量的強弱,品牌資產的多寡和品牌價值的高低。
多少年來,大自然地板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在大自然品牌英雄榜上,他們一路走來,可以說是高奏嘹亮的凱歌。這些榮譽的背后,是什么在其中發揮了中堅作用?
“品牌的力量。”一位在眉宇間迸發出智慧的驍將,用厚實的聲音告訴大家,什么叫足智多謀。此人就是我們文章開頭交待的佘學彬的得力助手林皓。
林皓在此次采訪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他苦苦思索的“三條路”之間的辯證關系:地獄的門,人間的路,天堂的梯。這三條路無論是誰在走或者誰在想,都將是一次覺悟的升華和靈魂的洗禮,這也是人們所說的境界。林皓用這種境界為大自然地板品牌做出了智慧的詮釋:“關于地板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早在2003年的時候,大自然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的結果不外乎五項:第一是品牌,第二是渠道,第三是原材料的掌控,第四是技術領先,第五是成本領先。有些企業當時走的是一條資源之路。如今通過商業規則分析,我們發現首先要硬的是渠道。要想拉動渠道,必須依靠品牌的力量。當時大自然全國專賣店也就一兩百家,到今年是2 000多家,所以我們是走了不同的路。”
林皓思考片刻后,對大自然的品牌建設之路作了兩點分析:一是大自然正確地把握了做品牌的最好時機,二是大自然在品牌建設和品牌塑造過程中具有創造性。前者是因為當時對原材料的掌控,比做基本功、做品牌來得更快,而大自然獨辟蹊徑選擇了做品牌;后者是大自然當時高度重視獲得了“中國名牌”,同時對一個企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環保問題一并關注。
至于大自然在品牌建設和品牌塑造過程中的創造性,其秘訣在哪?林皓再次智慧地說:“大自然有一個完整的戰略,就是名牌戰略。它由很多項目組成,就好像羅馬城不是一天能建成的一樣。然而,大自然沒有秘訣,要說秘訣就是膽子大,比別人快,執行力強,愛動腦筋,不等、不靠、不要,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即使手頭沒有也敢干,有冒險精神。”
“其實品牌這東西,它不能孤立來談,因為對消費者說,在廣告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他最多的接觸是在終端、在門店。”林皓補充說。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自然全國獨立門店2 800個,這是大自然在“挑戰2009”中取得的勝利。在大自然提出“決戰2010”的目標中,全國獨立門店要達到3 200個。門店的擴張,除了“不求完美,但求效率”外,無疑也是擴大品牌影響的有力武器。與此同時,大自然在終端形象樹立方面,基本是每隔18個月至兩年,推出一個新的門店的SI標準(門店裝修形象標準),并在全國重新統一改造改裝。整個地板行業從地攤式到掛墻式到最后的體驗式,經歷幾個門店裝修的大變革。大自然在這方面一直是比較領先。
據林皓介紹,大自然地板的終端銷售情況在營銷模式方面:產品進超市占5%、進專賣店占90%,另外5%屬于工程系列。
在銷量方面,據林皓介紹,大自然地板從2004年起,每年勻速遞增30%,銷售額與利潤均與產銷量勻速增長相同。2009年國內總銷量1 500萬m2。
目前大自然在全球擁有21個生產基地,大自然地板以其為行業建設和科技強企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以其創造出的走在行業前列的喜人業績而引起眾人矚目。特別是“大自然地板”品牌,用“我愛大自然”的響亮口號濃縮了人類浩瀚經論的汪洋大海,帶著一身濃厚的“回歸大自然”的文化氣息,承擔了中國民營企業力所能及的社會責任和愛心奉獻的終極關懷,傳揚天下,一躍成為地板行業的主流和代表。
我們期待大自然明天更美好!
(采訪于2010年1月)